一派先天妙学,十年克己工夫。
割鸡聊此宰中都。
人在春台鼓舞。
昏垫非由已溺,拊摩不异予辜。
万家香火祝悬弧。
我亦无多颂语。
一派先天妙学,
十年克己工夫。
割鸡聊此宰中都。
人在春台鼓舞。
昏垫非由已溺,
拊摩不异予辜。
万家香火祝悬弧。
我亦无多颂语。
《西江月·一派先天妙学》是一首宋代无名氏的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一种神秘的学问,表达了作者对修行的坚持和对人生的思考。
一派先天妙学,
十年克己工夫。
割鸡聊此宰中都。
人在春台鼓舞。
昏垫非由已溺,
拊摩不异予辜。
万家香火祝悬弧。
我亦无多颂语。
这首诗词的较为隐晦,但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修行和人生的思考。诗中提到了一派先天妙学,暗示了一种超越尘世的学问,可能指代道家或佛家的修行之道。作者表示自己已经花费了十年的时间来克己修行,这显示了他对于自我控制和修炼的努力。
接下来的几句诗中,作者提到了割鸡聊此宰中都,这可能是在说作者与他人讨论这种学问的时候,就像割鸡一样平凡而普通。然而,作者在春台上鼓舞自己,表达了他对于这种学问的热情和信心。
诗中还提到了昏垫非由已溺,拊摩不异予辜,这可能是在表达作者对于自己的迷茫和困惑。作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外界所束缚,而是自己的迷失导致了困境。拊摩不异予辜则可能是在说作者对于自己的反思和自责。
最后两句诗中,作者提到了万家香火祝悬弧,表达了他对于众生的祝福和祈愿。作者表示自己对于这种学问没有太多的颂语,可能是在表示自己对于这种学问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或者是在谦逊地表达自己的修行之路还很长。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隐晦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作者对于修行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于一种神秘学问的追求和对于自我的反思。
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夏云峰二首 其一,清代,王时翔,
淡晴天。云峰里、一霎细雨斜穿。招动碧梧风影,叶叶清圆。
小衫团扇,湖石下、静听幽蝉。暮景人、斜阳尽处,红近池莲。
忆昔雪藕歌筵。有人向、水窗云槛留连。今日枇杷花冷,文字通缘。
品诗选竹,和胜友、好句新镌。露坐久、杯倾重碧,月堕疏烟。
【双调】行香子 别恨,元代,朱庭玉,
烟草萋萋,霜叶飞飞,落闲阶不管狼籍。雁儿才过,燕子先归。盼佳音,无
佳信,误佳期。
【幺】帘幕空垂,院宇幽凄,步回廊自恨别离。松鬓发,束减腰围。见人
羞,惊人问,怕人知。
【乔木查】但凭高望远,谩把阑干倚。不信功名犹未已,知他何处也,歌酒
狂迷。
【天仙令】相思忆,长是泪沾衣。恨满西风,情随逝水,闲恨与闲情,何日
终极。伤心眼前无限景,都撮上愁眉。
【离亭带歇指煞】橹声齐和归帆急,渔歌渐远鸣榔息。尖青寸碧,遥岑叠
连天际。暮霭生,孤烟起。掩映残霞落日,江上两三家,山前六七里。寄情
春满皇州,名遍青楼,二十年旖旎风流。金鞍玉勒,矮帽轻裘。谢娘诗,云
子酿,雪儿讴。
【乔木查】几愁花病洒,偏甚今番瘦。非是潘郎不奈秋,都因风韵他,引起
闲愁。
【拨不断】两绸缪,意相投,天然一点芳心透。年纪未三十过二九,多情莺
燕蜂蝶友,速难成就。
【天仙令】于飞愿,端的几时酬?会语应难,修书问候。铺玉版写银钩,寄
与娇羞。真真的的美眷爱,不尚延由。
【离亭带歇指煞】休违了剪发燃香咒,莫忘了并枕同衾褥。再休眉期眼约闲
<辶它>逗,娘间阻人调斗,枉教咱千生万受。长办着惜花心,空闲了画眉手。痴迷
既不知心,便不知音,既知音岂不知心?文君有意,司马调琴。想从初,思
已往,怨而今。
【拨不断】泪淋淋,湿离襟,近来憔悴都因您。可是相思况味深,自西风吹
断回文锦,瘦来直恁。
【天仙令】特然地,这几日越昏沉。鬼病难捱,情怀不禁。自恨咱家,无分
消任。天长地久争奈何,虚度光阴。
【离亭宴带歇指煞】情知的不是娘拘禁,度量来非为人谗谮。再审小冤家,
不道人图甚。饥不タ进饮食,卧不能安床枕。岂止道忘餐废寝,鬓发已成潘,形
骸俏如沈。
工侍国史奉御香祷雪上竺前一夕雪瑞已应道间志喜成诗以示敬借韵同赋,宋代,程公许,
庚子岁维夏,亢阳一何骄。侵寻徂暑迫,恻怛圣虑焦。
祈祷喧三农,雩祀奔百僚。商飙忽以厉,老魃意愈嚣。
万井沸汤釜,四野烜赤熛。俄闻罪己诏,还下中兴朝。
宝香款太一,嘉荐羞庙祧。移跸给孤园,熏心梵音潮。
芝盖屏不御,鸾扇亦罢摇。还宫惨玉色,转烛翻天瓢。
小臣忝侍祠,囊封叩层霄。帝念亦劳止,暵灾殊未消。
良月始沾洽,封畿转萧条。白瑞弥渴望,冱阴那易料。
测景展绣纹,飞霜困青要。麦芒郁不吐,蔬甲半已凋。
足蹶丛祠趋,洁蠲沉水烧。忱念交肸蚃,同云散琼瑶。
夜窗讶明皎,晓槛俄纷飘。天意竟作悭,瞬息倏已消。
冬瘟幸稍压,蝗蛰故自饶。东皇趣命驾,北斗将旋杓。
更须絮乱拨,间作珠碎跳。傥幸尺许积,庶几食可邀。
民脉馀几何,邦储况复枵。但知骨髓沥,遑恤膏火焦。
老我杂班缀,素丝飒飘萧。强令典纶綍,拙不工琢雕。
炯兹方寸丹,敢以后福徼。世味本枯淡,癙思剧蒸敲。
洒血书绿章,飞神羾清飂。玉食自不甘,黄竹宁复谣。
扶持倚梁栋,咨询及刍荛。正途会四辟,贤旌欲旁招。
上帝如悔祸,盗贼非难枭。敛尽战锋惨,重使农亩劭。
玉烛调气机,黼扆宽旰宵。量才愧拥肿,赋分甘渔樵。
经纶有管乐,议论付董鼌。故山归去来,岁晚乐逍遥。
曝背茅檐日,击壤歌帝尧。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