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弼(宋代)

柳与扬州今独在,水和隋帝不重来。

0

诗文译文

柳与扬州今独在,

水和隋帝不重来。

诗文简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陶弼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提到了柳树和扬州这两个元素,暗示它们如今仍然存在,但其他事物却已经不再重现。水与隋帝的对比,意味着水流依旧,但隋帝已经不再回来。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和时光荏苒的深思。

诗文赏析

这首诗字数虽少,却凝练地表达了作者陶弼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思索。通过柳树和扬州这两个具体的事物,他揭示了时间的流转和变化,以及人事的更迭。柳树作为扬州的象征,代表着扬州的风景和过去的辉煌。而扬州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曾经是隋朝的都城,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如今柳树仍然繁茂,扬州依然存在,而隋帝和过去的辉煌已经不再重来。

通过对比柳树和扬州的持久存在与隋帝的消逝,诗中流露出对历史的回忆和对光阴流逝的感慨。作者用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时光荏苒、历史沧桑的主题。诗中的意象简洁明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的珍视。

总之,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思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思索,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沧桑的思考。

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其他诗经

春,明代,张天赋,

村村开玉树,处处绽银花。始信乾坤富,谁人说大家。

81

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

作者:王建(唐代)

宋氏五女(若芬五女:若华、若昭、若伦、若,唐代,王建,

五女誓终养,贞孝内自持。兔丝自萦纡,不上青松枝。

晨昏在亲傍,闲则读书诗。自得圣人心,不因儒者知。

少年绝音华,贵绝父母词。素钗垂两髦,短窄古时衣。

行成闻四方,征诏环珮随。同时入皇宫,联影步玉墀。

乡中尚其风,重为修茅茨。圣朝有良史,将此为女师。

22

空王子

空王子,宋代,释慧空,

空王子之空而灵,拈起钵饭忘了羹。

一生看经不识字,总十二部为一句。

一生说禅不动口,喷嚏也成师子吼。

阿呵呵,黄面瞿昙争柰何。

咄咄咄,是甚衲僧臭皮袜。

25

南歌子·禁苑沈沈静

作者:佚名(宋代)

南歌子·禁苑沈沈静,宋代,佚名,

禁苑沈沈静,春波漾漾行。仙姿才韵两相并。叶上题诗、千古得佳名。墙外分明见,花间隐约声。银钩掷处眼双明。应讶昔时、不得见情人。

75

送韩子之秦

送韩子之秦,清代,屈大均,

怜君迢递去咸东,万古兴亡在眼中。八水已吞秦旧塞,五云犹绕汉离宫。

貂衣夜拥终南雪,玉勒秋嘶太白风。珍重寸心休漫许,间从草野识英雄。

5

寄沈友卿江宁十二韵

作者:王存(清代)

寄沈友卿江宁十二韵,清代,王存,

七载炎州别,相望阅岁寒。羁孤转江海,旅食守丛残。

枯树馀生在,狂花瞥眼看。枭鸾一毛羽,蛟蜃各波澜。

错有量金铸,饥愁买玉餐。自然堪陨涕,何处足凭阑。

念子从军幕,论文据将坛。新诗能惠我,傲骨不应官。

西瀼酣歌老,南楼宾主欢。愈风烦草檄,活国待弹冠。

腰瘦心逾壮,时危地孔安。近闻摧六虎,早与说廉丹。

62

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

水龙吟(次年南涧用前韵为仆寿。仆与公生日相去一日,再和以寿南涧),宋代,辛弃疾,

玉皇殿阁微凉,看公重试薰风手。高门画戟,桐阴阁道,青青如旧。兰佩空芳,蛾眉谁妒,无言搔首。甚年年却有,呼韩塞上,人争问、公安否。
金印明年如斗。向中州、锦衣行昼。依然盛事,貂蝉前后,凤麟飞走。富贵浮云,我评轩冕,不如杯酒。待从公,痛饮岁,伴庄椿寿。

32

【般涉调】哨遍 试把贤愚穷

作者:钱霖(元代)

【般涉调】哨遍 试把贤愚穷,元代,钱霖,

试把贤愚穷究,看钱奴自古呼铜臭。徇已苦贪求,待不教泉货周流。忍包羞,油铛插手,血海舒拳,肯落他人后?晓夜寻思机彀,缘情钩距,巧取旁搜。蝇头场上苦驱驰,马足尘中厮追逐。积攒下无厌就,舍死忘生,出乖弄丑。

【耍孩儿】安贫知足神明佑,好聚敛多招悔尤。王戎遗下旧牙筹,夜连明计算无休。不思日月搬乌兔,只与儿孙作马牛。添消瘦,不调裀鼎,恣逞戈矛。

【十煞】渐消磨双脸春,已雕飕两鬓秋,终朝不乐眉长皱。恨不得柜头钱五分息招人借,架上□一周年不放赎。狠毒性如狼狗,把平人骨肉,做自己膏油。

【九】有心待拜五侯,教人唤甚半州,忍饥寒攒得家私厚。待垒做钱山儿倩军士喝号提铃守,怕化做钱龙儿请法官行罡布气留。半炊儿八遍把牙关叩,只愿得无支有管,少出多收。

【八】亏心事尽意为,不义财尽力掊,那里问亲弟兄、新姊妹、亲姑舅。只待要春风金谷骄王恺,一任教夜雨新丰因马周。无亲旧,只知敬明眸皓齿,不想共肥马轻裘。

【七】资生利转多,贪婪意不休,为锱铢舍命寻争斗。田连阡陌心犹窄,架插诗书眼不瞅。也学采东篱菊,子是个装呵元亮,豹子浮丘。

【六】恨不得杨子江变做酒,枣穰金积到斗,为几文贉背钱受了些旁人咒。一斗粟与亲眷分了颜面,二斤麻把相知结下寇仇。真纰缪。一味的骄而且吝,甚的是乐以忘忧。

【五】这财曾燃了董卓脐,曾枭了元载头,聚而不散遭殃咎。怕不是堆金积玉连城富,眨眼早野草闲花满地愁。干生受,生财有道,受用无由。

【四】有一日大小运并在命宫,死囚限缠在卯酉,甚的散得疾子为你聚来得骤。恰待调和新曲歌金帐,逼临得佳人坠玉楼。难收救,一壁相投河奔井,一壁相烂额焦头。

【三】窗隔每都飐飐的飞,椅桌每都出出的走,金银钱米都消为尘垢。山魈木客相呼唤,寡宿孤辰断趁逐。喧白昼,花月妖将家人狐媚,座耗鬼把仓库潜偷。

【二】恼天公降下灾,犯官刑系在囚,他用钱时难参透。待买他上木驴钉子轻轻钉,吊脊筋钩儿浅浅钩。便用杀难宽宥,魂飞荡荡,魄散悠悠。

【尾】出落他平生聚敛的情,都写做临刑犯罪由。将他死骨头告示向通衢电甃,任他回炙风吹慢慢朽。

96

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

作者:苏轼(宋代)

次韵晁无咎学士相迎,宋代,苏轼,

少年独识晁新城,闭门却扫卷旆旌。胸中自有谈天口,坐却秦军发墨守。

有子不为谋置锥,虹霓吞吐忘寒饥。端如太史牛马走,严、徐不敢连尻脽。

徘回未用疑相待,枉尺知君有家戒。避人聊复去瀛洲,伴我真能老淮海。

梦中仇池千仞岩,便欲揽我青霞幨。且须还家与妇计,我本归路连西南。

老来饮酒无人佐,独看红药倾白堕。每到平山忆醉翁,悬知他日君思我。

路傍小儿笑相逢,齐歌万事转头空。赖有风流贤别驾,犹堪十里卷春风。

39

鹧鸪天·点尽苍苔色欲空

鹧鸪天·点尽苍苔色欲空,宋代,辛弃疾,

点尽苍苔色欲空。竹篱茅舍要诗翁。

花余歌舞欢娱外,诗在经营惨淡中。

听软语,笑衰容。一枝斜坠翠鬟松。

浅颦轻笑谁堪醉,看取萧然林下风。

47

怀仙寄上清何尊师 其二

作者:王称(明代)

怀仙寄上清何尊师 其二,明代,王称,

云母屏风月影孤,碧云琪树两三株。道童惯识钧天舞,偷向阶前教鹤雏。

71

虞美人 寄云中完颜公

虞美人 寄云中完颜公,元代,耶律履,

水收霜落云中早。群雁云中道。夜来明月过西山。料得水边石上不胜寒。

黄尘堆里人相看。未惯云林眼。当年曾说探崆峒。怕有黄庭消息寄西风。

81

柬乙翁上人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柬乙翁上人 其一,宋代,韩淲,

草树随时长,城春雨易蒸。閒人来入市,官舍却逢僧。

觌面非竿木,何心是葛藤。吃茶看洗钵,忘却老昏瞢。

71

晚春即事 其二

作者:韩淲(宋代)

晚春即事 其二,宋代,韩淲,

山气苍茫琐寂寥,弄云吹雨半潇潇。涧声不断波流急,更听风前婆饼焦。

49

山居诗 其三十五

山居诗 其三十五,宋代,释延寿,

任运腾腾无所依,閒游长坐性怡怡。疏林不遣閒人到,密意多应夜月知。

骤雨过时苔路滑,拨云行处石桥危。尘沙劫尽清风在,何假虚名上古碑。

37

子规

作者:潘牥(宋代)

子规,宋代,潘牥,

一声啼破万山云,我正思归自喜闻。

莫向贵人庭树下,王孙金弹不饶君。

54

至日忆山中客

作者:谢翱(宋代)

至日忆山中客,宋代,谢翱,

山村云物外,至朔闰年愁。独客语茅屋,樵人共白头。

驿花残楚水,烽火到交州。欲隐裂裳帛,春来重结裘。

4

题拙作后

题拙作后,宋代,郑思肖,

我有诗一编,率皆恳切辞。但写肺腑苦,不求言语奇。

矢口吐愤气,焉知诗非诗。脆语剪风露,叨叨儿女痴。

昂然大丈夫,以身佩安危。何时把杯酒,大笑信双眉。

89

九日

九日,明代,李攀龙,

九日陶家菊自黄,更闻飞雁捣衣裳。谁人对酒能无赋,何处登高不望乡。

二水寒光摇落照,孤城秋色动清霜。那知极目中原苦,数子江湖未尽狂。

92

答林生君勉

答林生君勉,明代,卢龙云,

分符淹远宦,化士岂文翁。桃李无言外,风云变态中。

抡才需北阙,奏赋待南宫。海色看鹏运,扶桑晓日红。

6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