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宗泰住成都正法院四首

作者:郭印(宋代)

几情但以俗眼观,妄义阿师取舍间。

岂知片云不挂天,一来一去心长閒。

0

诗文简析

这首诗通过送别宗泰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宗泰的赞赏和祝福。诗人以几种情感的转变为线索,通过俗眼观察、妄义阿师、片云挂天、一来一去等意象,展现了宗泰离去的心情和内心的追求。

诗文赏析

诗中以几种情感为主线,通过表达对宗泰的送别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宗泰选择的理解和赞赏。诗人以俗眼观察的角度,揭示了世俗眼光的局限性,无法理解宗泰背后的追求。妄义阿师取舍间,表达了宗泰在选择之间的坚持,他放弃了世俗的名利追求,追寻内心的宁静。片云不挂天的意象,暗喻宗泰超脱于尘世之外,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一来一去心长闲,表达了宗泰内心的追求和对世俗束缚的摆脱。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宗泰的赞赏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世俗观念的思考。这首诗词通过对宗泰的送别,表达了对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由的人的理解和赞赏,给人以思考和启示。

其他诗经

秋夜二章 其二

作者:姚燮(清代)

秋夜二章 其二,清代,姚燮,

忆昨揽朋辈,置酒临大江。青山接天色,日黑云头黄。

风林扫低叶,孤鸟飞自昂。东南接天海,隐隐见故乡。

狂歌振吴市,飞梦不可航。得乐且为乐,勉尽天涯觞。

66

宫词

宫词,明代,罗亨信,

汉月流芳夜,深宫罗绮过。掖垣花气暖,倚树弄云和。

调苦凝纤手,情深结翠蛾。曲终频伫望,玉殿起笙歌。

2

【双调】水仙子 梅边即事好

【双调】水仙子 梅边即事好,元代,张可久,

梅边即事

好花多向雨中开,佳客新从云外来。清诗未了年前债,相逢且放怀,曲阑干碾玉亭台。小树纷蝶翅,苍苦点鹿胎,踏碎青鞋。

次韵还京乐

朝回天上紫宸班,笑倚云边白玉阑。醉飞柳外黄金弹,莺啼春又晚,绿云堆舞扇歌鬓。蕉叶杯葡萄酿,桃花马柞木鞍,娇客长安。

山斋小集

玉笙吹老碧桃花,名鼎烹来紫笋芽。山斋看了黄土画,荼蘼香满把,自然不尚奢华。醉李白名千载,富陶朱能几家?贫不了诗酒生涯。

山庄即事

清泉翠碗茯苓香,暖雾晴丝杨柳庄。微风小扇芭蕉样,兴不到名利场,将息他九十韶光。夜雨花无恙,邻墙蝶自忙,笑我疏狂。

归来次韵

燕昭台下朔风寒,孙楚楼前明月残。严陵滩上白石烂,伤心行路难,得归来倒大清闲。睡菊枕双头梦,对草堂三面山,爱投林倦羽知还。

梅轩即事

清风枕上梦仙蝶,绿酒杯中影画蛇。新诗笔下喷香麝,玉楼人醉也,水迢遥山更重叠。春归何处?愁来那些,小窗纱梅影横斜。

别怀

飞花和雨送兰舟,细柳垂烟掩画楼。啼痕带酒淹罗袖,换金杯劳玉手,大江流不尽诗愁。象牙床上,鲛绡枕头,梦到并州。

和逍遥韵

新诗装卷束牛腰,大字钞书损兔毫。远红尘自有闲中乐,乐清闲须到老,近芭蕉一座团标。槲叶袍筇枝杖,松花酿瘿木瓢,散诞逍遥。

春愁

落花燕口点香泥,飞絮蜂房惹蜜脾。残妆凤枕流清泪,景中情谁唤起?听西园恰恰莺啼。万里书难到,三春人未归:此恨谁知?

春晚

情牵柳下燕莺期,醉倒花前鹦鹉杯。香留帐底鸳鸯被,日高初睡起,扫残红怨煞风姨。学晓雾轻宠鬓,妒晴山浅画眉,只怕春归。

暮春次韵

旋篘村酒巨尝新,未典春衣岂是贫?闲歌水调依然俊,东风休笑人,飘飘两袖红尘。蝶困梨花月,马嘶杨柳春,归路黄昏。

乐闲

铁衣被雪紫金关,彩笔题花白玉阑。渔舟棹月黄芦岸,几般儿君试拣,立功名只不如闲。李翰林身何在?许将军血未干,播高风千古严滩。

暮景

青大归雁带残星,绿沼寒鱼触嫩冰。曲阑明月和香凭,相思入梦境,几般中陶写芳情。锦囊遗兴,寒梅瘦影,画角新声。

归兴

淡文章不到紫藤郎,小根脚难登白玉堂。远功名却怕黄茅瘴,老来也思故乡,想途中梦感魂伤。云莽莽冯公岭,浪淘淘杨子江,水远山长。

天宝补遗

宝筝珠殿荔枝香,玉珮琼琚窈窕娘。云屏月枕芙蓉帐,夜如何乐未央,碎霓裳鼙鼓渔阳。蛾眉栈晴山翠,马嵬坡落日黄,憔悴三郎。

三溪道院

断桥杨柳卧枯槎,秋水芙蕖著晚花。蹇驴骑过三溪汊,访白云居士家,拂藤床两袖烟霞。道童能唱,村醪当茶,仙枣如瓜。

春深

鹃啼芳树自心伤,鱼趁残花为口忙。穿细柳同声唱,越教人愁断肠,见春归不见才郎。香寒锦帐,尘蒙绣床,珮冷珠囊。

小园春晚

愁风怨雨近三旬,病酒眠花过一春。飞乌走兔催双鬓,东君应笑人,何如袖拂风尘。醒眼看松间月,吟魂随溪上云,小桃源别是乾坤。

郊行即事

万松秋意老清溪,半岭夕阳暖翠微。一鞭行色催金辔,天然图画里,为寻诗不觉归迟。林烟樵唱,山风酒旗,花雨吟衣。

乐闲

竿头争把锦标夺,石上闲将宝剑磨。朝中熬得罗襕破,不归来等什么?问闲中乐事如何?嵩山樵唱,武夷棹歌,湘水渔蓑。

74

修武行赠李主簿

作者:卢楠(明代)

修武行赠李主簿,明代,卢楠,

君不见修武城边日欲暮,西望岧峣汉京路。驿楼阁道迥连云,花巘叶潭车马驻。

车马驻听修武歌,袅袅秋风度黄河。客怀衣上灞陵雨,乡思梦绕新丰萝。

乘时小作修武尉,披襟霭霭流仙气。自言节操凌南山,直使风声排赵魏。

使君税驾是何年,日饮醇醪高枕眠。山鸟隔帘下厅事,对客髣髴鸣寒弦。

城头角声星满野,城门落花随去马。溪涧荒凉留使君,天风系马棠阴下。

父老垂涕前致词,使君到来人不知。今年诏书蠲租税,须臾还见承平时。

忆昔少年为君舞,共怜修武西山树。即今望树还忆君,怅叹云山歌修武。

37

陈循中求赋高丽墨诗为作长句

作者:谢薖(宋代)

陈循中求赋高丽墨诗为作长句,宋代,谢薖,

老松收烟琢玄玉,可试洮州鸭头绿。来从万里古乐浪,传到麻源第三谷。

要须岱郡鹿角胶,捣成方解土炭嘲。请君摩研写新作,一弄潺湲吊康乐。

21

树中草

树中草,南北朝,萧子显,

幸有青袍色,聊因翠幄凋。虽间珊瑚蒂,非是合欢条。

6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

作者:元结(唐代)

系乐府十二首。下客谣,唐代,元结,

下客无黄金,岂思主人怜。客言胜黄金,主人然不然。
珠玉成彩翠,绮罗如婵娟。终恐见斯好,有时去君前。
岂知保忠信,长使令德全。风声与时茂,歌颂万千年。

10

忆王孙 春词

忆王孙 春词,宋代,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23

绝命偈

绝命偈,宋代,张宗旦,

法本心生,心因法昧。有觉于此,是名自在。自在真空,顿然明彻。

去住寻常,晓然春雪。

93

题赵康州石声编后

题赵康州石声编后,宋代,郭祥正,

一贼鸣铜鼓,孤城陨使星。形骸糜矢石,忠义贯丹青。

皎皎张巡传,新新李子铭。吾诗愧涓滴,何以助南溟。

80

神宗皇帝挽词二首 其二

神宗皇帝挽词二首 其二,宋代,郭祥正,

原庙工初毕,神游竟不还。鼎湖龙驭远,湘岸竹枝斑。

谥号尊逾圣,陵基别有山。九重春忽暝,四海惨愁颜。

5

竹里亭

作者:刘跂(宋代)

竹里亭,宋代,刘跂,

虽无白家池,竹是九之一。新萌如许长,来岁障夏日。

76

春分后一日雪

作者:韩淲(宋代)

春分后一日雪,宋代,韩淲,

尚觉梅花发,元知柳絮飞。舞回风荡激,洒急雨霏微。

解冻群芳盛,馀寒百卉稀。小窗还附火,买酒典春衣。

59

寄题淄川王景发肯构堂

寄题淄川王景发肯构堂,宋代,沈与求,

深林艺松柏,不数栎与樗。

坐待十亩阴,等为匠氏储。

宁复知种德,责报不厌徐。

名令后必大,善积庆有馀。

於焉望丰屋,政可增修闾。

王孙世东州,奕奕盈簪裾。

金埒通里巷,珠树连阶除。

贤哉景发甫,爽爽众莫如。

直气薄霄汉,妙语锵琼琚。

定知磊落人,一见怀抱摅。

谓我架华堂,映发先人庐。

揭名取肯构,盖念经营初。

堂前植桃李,堂上罗诗书。

桃李意取适,诗书计非疏。

诸郎自兰玉,舌耕起菑畲。

吾诗以为箴,会见联高车。

54

夹竹桃花

夹竹桃花,宋代,沈与求,

摇摇儿女花,挺挺君子操。一见适相逢,绸缪结深好。

妾容似桃萼,郎心如竹枝。桃花有时谢,竹枝无时衰。

春园灼灼自颜色,愿言岁晚长相随。

98

崇德道中

崇德道中,宋代,汪梦斗,

忽忆西窗昼掩扉,却缘残照水边归。杜陵夔府坡南海,都似西窗此夕晖。

6

县圃莲花方开同时木犀吐芳刘光远仙尉赋诗为和韵

县圃莲花方开同时木犀吐芳刘光远仙尉赋诗为和韵,宋代,程公许,

季夏苦积阴,泥径殊窘步。彼姝水花红,媚此晴色暮。

邂逅小山桂,才洗仙掌露。相携斋阁来,不著丹铅污。

杲之与黄香,胡为此同聚。向来古锦九,散落不知数。

吟肠久荒涩,幽赏但默喻。殷勤吴市仙,能供岩壑趣。

诗味淡愈佳,交情凝有素。我愿同茑萝,得与长松附。

49

黄鹂绕碧树 秋景

黄鹂绕碧树 秋景,元代,元好问,

鸳瓦霜轻,翠帘风细,高门瑞气非烟。积庆源深,有长庚应梦,乔岳生贤。妙龄秀发,谢庭兰玉争妍。名动缙绅,况文章政术,俱是家传。别有神功厚德,向东州治狱,平反玉函。高第仙风道骨,锡与长年。最好素秋时节,有画堂高启宾筵。何妨纵乐,笙歌捧觥船。

100

寄钦止李兄

寄钦止李兄,元代,元好问,

征车南北转秋蓬,关塞相望两秃翁。衮衮便当随世路,悠悠难复倚天公。

铜驼荆棘千年后,金马衣冠一梦中。尊酒云州古城下,几时携手哭春风。

2

浪淘沙令

作者:王旭(元代)

浪淘沙令,元代,王旭,

春去牡丹空。谁继芳秾。彩云香散画阑风。唤起诗人供一笑,绝艳难逢。

题品断肠中。心事谁同。千年溱洧自流东。折得芳华人不见,幽恨无穷。

94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