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中有麻

作者:佚名(先秦)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丘中有麦,彼留子国。

彼留子国,将其来食。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

彼留之子,贻我佩玖。

0

诗文译文

土坡上一片大麻,有郎的深情留下。有郎的深情留下,盼望郎来的步伐。

土坡上一片麦田,有郎的爱意缠绵。有郎的爱意缠绵,盼望郎再来野宴。

土坡上一片李林,有郎的真情爱心。有郎的真情爱心,他赠送佩玉晶莹。

诗文注释

1.麻:大麻,一年生草本植物,皮可绩为布者,古时种植以其皮织布做衣,子可食。

2.留:一说停留、留住之留;一说指刘姓;一说为借“懰”,美好之意。子嗟:人名。一说对那个男子的尊称。

3.将(qiāng):请;愿;希望。施施:施予,帮助,有恩惠、惠予之意。一说慢行貌,一说高兴貌。

4.子国:人名。诗中子嗟、子国、之子与《鄘风·桑中》之所言“孟姜”“孟弋”“孟庸”同一手法,均是刘氏一人数名。一说“子国”为“子嗟”父,“之子”即子嗟。又说“嗟、国”皆为语气助词。

5.食:吃饭。

6.贻:赠。佩玖:佩玉名。玖,次于玉的黑石。

创作背景

关于《王风·丘中有麻》这首诗,历代学者有三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思贤之诗。《毛诗序》阐述此诗时说:“庄王不明,贤人放逐,国人思之,而作是诗。”三家诗都解释为思贤之作。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私奔之诗。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诗集传》中力排众议,肯定此诗是“女子盼望与所私者相会”的情诗。第三种说法认为是招贤偕隐诗。方玉润持此观点。而现代多数学者认为,《王风·丘中有麻》是一首情诗。在《诗经》时代,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比较宽松自由。特别是农村男女青年自由交往,野外幽会,相当普遍。这并不是后来儒家君子所指斥的淫乱,而是青年男女择偶的一种正常方式。这和中国有些少数民族,近几十年来还保存着的对歌择偶、赛马择偶一样,带有原始民族婚配的形式。《王风·丘中有麻》正是这种原始择偶婚配形式的反映。有研究者对此诗的背景本事作如此设定:一位女子请一位男子帮忙种麻,相互认识,后来又请男子父亲吃饭,第二年李子熟时,男子送女子佩玉,二人定情,于是女子以此诗叙述与男子定情的过程。

诗文赏析

按照多数学者的说法,这是一首情诗,是以一个姑娘的口吻写出来的。诗中提到的事件,恰恰是姑娘与情郎激情幽会的地点:“丘中有麻”“丘中有麦”“丘中有李”,那一蓬蓬高与肩齐的大麻地,那一片片密密的麦田垅间,那一棵棵绿荫浓郁的李子树下,都是姑娘与情郎情爱激发的地方。所以,当姑娘回味这种强烈的情爱行为时,总也忘不了那个神奇的地方。尤其是诗的第一、二章,都有“彼留子”的明确指涉。而第一章的“将其来施施”,第二章的“将其来食”,更明确地写出,姑娘与情郎的幽会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他们在大麻地里、小麦垅头、李子树下,演出过一次次激情的戏剧,付出了整个身心。他们的情爱是真实的,也是牢固的。他们并没有追求一次性的疯狂,而是让纯真的爱掀起一层又一层的热浪,永久地持续。第三章的最后,写到“彼留之子,贻我佩玖”,用物质的形式(佩玉),把非物质的关系(情爱)确定下来,以玉的坚贞纯洁牢固,表示两人的爱情的永恒。可以想像,接着下去,姑娘将与情郎共偕连理,成家育子,延续生命。一个新的家庭,将延续那一段热烈纯真的爱情。这就是姑娘在歌唱爱情时寄托的热望。

这首诗表现了二千多年前黄土高原上那对青年男女的柔情蜜意。其情绪热烈大胆,敢于把与情郎幽会的地点一一唱出,既显示姑娘的纯朴天真,又表达俩人的情深意绵。敢爱,敢于歌唱爱,这本身就是可敬的。

佚名

佚名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yì míng,亦称无名氏。意思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另外,佚名也指不愿透漏姓名的人。

其他诗经

小适园桃花忽开 其二

作者:王鏊(明代)

小适园桃花忽开 其二,明代,王鏊,

花开犹未报人知,花下行吟漫自思。花若能言应笑我,年年无酒只题诗。

36

幽踪 其一

幽踪 其一,清代,孙原湘,

湘帘窣地护幽房,更借屏山一曲傏。为道狂心须自敛,漫云私语尽无妨。

潜踪尚恐衣翻角,侧耳频猜屧过廊。重揭镜奁看鬓影,黄花手整绿云傍。

82

夏夜府公辱过

作者:严嵩(明代)

夏夜府公辱过,明代,严嵩,

山月照庭际,如传松桂神。到门银烛远,当席锦袍新。

自惜迂疏旧,多惭宠顾频。荒居寡承奉,小酌愧情真。

41

放船一首

作者:韦骧(宋代)

放船一首,宋代,韦骧,

峥嵘岁垂尽,泛鹢下岷江。鸣橹风声壮,摇旌日影双。

巨滩何累累,急鼓促韸韸。语疾躯生翼,论危颈缩腔。

栖迟凭漆几,睥睨近纱窗。解缆侵朝雾,休程傍晚矼。

童山连岌岌,古木竞摐摐。岑绝行荒县,间关按列邦。

俗书慵注目,薄酒倦开缸。仙迹徒追羡,名篇乃素降。

有谁陪亹亹,竟夕听淙淙。幽兴将诗遣,还嗟语意厖。

92

【黄钟】红锦袍

【黄钟】红锦袍,元代,徐再思,

那老子爱清闲主意别,钓桐江江上雪,泛桐江江上月。君王想念者;宣到凤

凰阙。想著七里渔滩,将著一钩香饵,望著富春山归去也。

那老子陷身在虎狼穴,将夫差仇恨雪,进西施谋计拙。若不早去些,乌喙意

儿别。驾著一叶扁舟,披著一蓑烟雨,望他五湖中归去也。

那老子见高皇斩了蛇,助萧何立大节,荐韩侯劳汗血。渔樵做话说,千古汉

三杰。想著云外青山,纳了腰间金印,伴赤松子归去也。

那老子觑功名如梦蝶,五斗米腰懒折,百里侯心便舍。十年事可嗟,九日酒

须赊,种著三径黄花,栽著五株杨柳,望东篱归去也。

72

【南吕】西番经

【南吕】西番经,元代,张养浩,

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私自怜,又为尘事缠。鹤休怨,行当还绰然。累次征书至,教人去往难,岂是无心作大官?君试看,萧萧双鬓斑。休嗟叹,只不如山水间。说着功名事,满怀都是愁,何似青山归去休。休,从今身自由。谁能够,一蓑烟雨秋!

49

送马录事赴永阳(一作嘉)

作者:李颀(唐代)

送马录事赴永阳(一作嘉),唐代,李颀,

子为郡从事,主印清淮边。

谈笑一州里,从容群吏先。

手持三尺令,遣决如流泉。

太守既相许,诸公谁不然。

孤城连海树,万室带山烟。

春日溪湖净,芳洲葭菼连。

炊粳蟹螯熟,下箸鲈鱼鲜。

野鹤宿檐际,楚云飞面前。

听歌送离曲,且驻木兰船。

赠尔八行字,当闻佳政传。

69

客有询及故相阳城公遗事者答以七言

客有询及故相阳城公遗事者答以七言,清代,全祖望,

相君勋业应谁同,曰杜祁公文潞公。断断休休元老度,浑浑穆穆德人风。

乞身岂为莼鲈恋,上殿长怀布粟恫。此事谁人成补状,莫教纶阁泯孤忠。

24

悟南柯 景金本注云,三首本名南柯子 西虢

悟南柯 景金本注云,三首本名南柯子 西虢,元代,丘处机,

白露三秋尽,清霜十月初。群花零落共萧疏。唯有重阳,嘉景独魁梧。烂漫真堪爱,馨香不可辜。人人皆插满头敷。试问乔公,簪著一枝无。

86

送次子敏归河阴

作者:刘敞(宋代)

送次子敏归河阴,宋代,刘敞,

表里山河险,成皋广武间。仕贫宁自佚,待次复空还。

寿酒千秋祝,儿衣五綵斑。人生此乐少,何事惨离颜。

39

杂诗六首 其五

作者:刘豫(宋代)

杂诗六首 其五,宋代,刘豫,

昼色晴明著色图,山光凝翠接平湖。烟岚自古人难画,远即深深近却无。

18

贺阳帅 其一

贺阳帅 其一,宋代,员兴宗,

使节西来快旧游,淳和一洗蜀鹃愁。文章星斗三千帙,号令风雷六十州。

北虏伫瞻司马相,南夷祇畏卧龙侯。愿君翻出调元手,万亿春兮万亿秋。

25

诗一首

作者:李壁(宋代)

诗一首,宋代,李壁,

沙上翩翩两白鸥,西风想见芰荷秋。

晚来十幅冰纨净,断取潇湘一片愁。

38

十五日将入章泉上饶有句次韵

作者:韩淲(宋代)

十五日将入章泉上饶有句次韵,宋代,韩淲,

诸贤送我入章泉,问讯泉头不老仙。更把一杯同醉倒,閒忙出处本忻然。

29

劳去姬

作者:韩淲(宋代)

劳去姬,宋代,韩淲,

香温宝鸭枕痕收,眉黛空攒一点愁。春尽絮飞留不住,乐天犹自说风流。

74

浣溪沙 方城仙翁山北水庄成,而良佐以事系

浣溪沙 方城仙翁山北水庄成,而良佐以事系,元代,元好问,

百折清泉绕舍鸣。隔年杨柳绿阴成。藕花多处一舟轻。行处自由皆乐事,得来无用是虚名。等闲荣辱不须惊。

5

挽章处士

挽章处士,元代,丁鹤年,

流年惊逝水,世事逐飘风。卜筑邻蓬岛,移家类葛洪。

丹还金鼎伏,剑解玉棺空。惟有松坛月,通宵贯彩虹。

99

陶明府自罗山移东安

陶明府自罗山移东安,明代,李攀龙,

仙令风流自汝阳,三台荐疏满明光。不缘驯雉闻当宁,那得飞凫入帝乡。

地近五云窥制锦,天回列宿映垂裳。折腰未是君家事,珍重弹琴单父堂。

29

估客乐 其一

估客乐 其一,明代,李攀龙,

估客从杨州,大艑载何来。有无郎寄书,但语莫徘徊。

91

适金陵登魏武读书台奉别李觉斋丈

作者:卢楠(明代)

适金陵登魏武读书台奉别李觉斋丈,明代,卢楠,

魏武建雄图,虎视何壮哉。秪今霸气尽,空馀读书台。

登台览四野,萧瑟悲风来。饥鸢猎平楚,寒狐鸣城隈。

林木郁苍然,烟霜日空摧。咄嗟此山川,千载埋云雷。

我亦慷慨人,与君远追陪。酒酣拂宝剑,肝胆历然开。

遥望南溟间,鲸鲵沧波颓。相顾起叱啸,坐使风云回。

杨仆拥楼船,声名冠崔嵬。富贵吾自取,他人徒惊猜。

投鞭自兹去,千里骑河魁。

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