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游

兰屏香暖,松醪味滑,湖蟹荐香橙。

雁字秋高,凤台人远,明月自吹笙。

轻寒翦翦生襟袖,银漏渐催更。

暗忆年时,桂风庭院,笑并玉肩行。

0

诗文译文

兰屏散发着芬芳的香气,松醪滋味醇美,湖蟹上佳的香橙。

秋高气爽,人在凤台远离,明月自吹笙。

微凉的秋风拂过衣袖,银漏渐渐催促更替。

暗自回忆往昔的岁月,桂风吹拂着庭院,笑语中携手并肩而行。

诗文简析

《少年游》是宋代诗人陈允平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文赏析

《少年游》以描绘自然景物和回忆少年时光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诗人的情感和情绪。

诗的开篇,以兰屏散发的芬芳香气和松醪的美味,以及湖蟹上佳的香橙,创造出一个温馨宜人的氛围。这些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悟。

接着,诗人以“雁字秋高,凤台人远,明月自吹笙”一句,将描写转向了秋天的高远和寂寥。雁字秋高,是形容秋天雁群飞行的景象,寓意着季节的变迁和离别的情感。凤台人远,则暗示诗人身处陌生的环境,远离故乡。而明月自吹笙,则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月光的喜爱和对音乐的向往。

诗的结尾,通过“轻寒翦翦生襟袖,银漏渐催更”一句,再次引发了对温度和时间的描写。轻寒翦翦,形容微寒的秋风拂过衣袖,给人一种幽雅的感觉。银漏渐催更,意味着时间的流逝,增添了诗中岁月的感慨和追忆。

最后两句“暗忆年时,桂风庭院,笑并玉肩行”,将诗人的情感回归到过去的岁月。暗忆年时,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回忆。桂风庭院,将桂树和庭院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宜人的环境氛围。笑并玉肩行,描述了诗人与他人一同行走的情景,凸显了友情和欢乐。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交织,通过精致的描写和细腻的意象展示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岁月流转的思考。读者在阅读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引发了对时间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使整篇诗词充满了和情感,给人以美好的感受和启发。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其他诗经

与元九书

与元九书,唐代,白居易,

月日,居易白。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累岁已来,牵故少暇,间有容隙,或欲为之;又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临纸复罢者数四,卒不能成就其志,以至于今。

今俟罪浔阳,除盥栉食寝外无余事,因览足下去通州日所留新旧文二十六轴,开卷得意,忽如会面,心所畜者,便欲快言,往往自疑,不知相去万里也。既而愤悱之气,思有所浊,遂追就前志,勉为此书,足下幸试为仆留意一省。

夫文,尚矣,三才各有文。天之文三光首之;地之文五材首之;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騃,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一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五帝三皇所以直道而行、垂拱而理者,揭此以为大柄,决此以为大窦也。故闻“元首明,股肱良”之歌,则知虞道昌矣。闻五子洛汭之歌,则知夏政荒矣。言者无罪,闻者足诫,言者闻者莫不两尽其心焉。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泄导人情。用至于谄成之风动,救失之道缺。于时六义始剚矣。《国风》变为《骚辞》,五言始于苏、李。《诗》、《骚》皆不遇者,各系其志,发而为文。故河梁之句,止于伤别;泽畔之吟,归于怨思。彷徨抑郁,不暇及他耳。然去《诗》未远,梗概尚存。故兴离别则引双凫一雁为喻,讽君子小人则引香草恶鸟为比。虽义类不具,犹得风人之什二三焉。于时六义始缺矣。晋、宋已还,得者盖寡。以康乐之奥博,多溺于山水;以渊明之高古,偏放于田园。江、鲍之流,又狭于此。如梁鸿《五噫》之例者,百无一二。于时六义浸微矣!陵夷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噫!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唐兴二百年,其间诗人不可胜数。所可举者,陈子昂有《感遇诗》二十首,鲍防《感兴诗》十五篇。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迨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首。至于贯穿古今,覙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焉。然撮其《新安》、《石壕》、《潼关吏》、《芦子关》、《花门》之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句,亦不过十三四。杜尚如此,况不迨杜者乎?仆常痛诗道崩坏,忽忽愤发,或废食辍寝,不量才力,欲扶起之。嗟乎!事有大谬者,又不可一二而言,然亦不能不粗陈于左右。

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则知仆宿习之缘,已在文字中矣。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又自悲。

家贫多故,二十七方从乡赋。既第之后,虽专于科试,亦不废诗。及授校书郎时,已盈三四百首。或出示交友如足下辈,见皆谓之工,其实未窥作者之域耳。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时皇帝初即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急病。

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月请谏纸。启奏之间,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进闻于上。上以广宸听,副忧勤;次以酬恩奖,塞言责;下以复吾平生之志。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

又请为左右终言之。凡闻仆《贺雨诗》,众口籍籍,以为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大率如此,不可遍举。不相与者,号为沽誉,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诫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其不我非者,举世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余即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意不欲使下人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然仆又自思关东一男子耳,除读书属文外,其他懵然无知,乃至书画棋博,可以接群居之欢者,一无通晓,即其愚拙可知矣!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策蹇步于利足之途,张空拳于战文之场。十年之间,三登科第,名落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亦其宜也。

日者闻亲友间说,礼、吏部举选人,多以仆私试赋判为准的。其余诗句,亦往往在人口中。仆恧然自愧,不之信也。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哉?”由是增价。又足下书云:到通州日,见江馆柱间有题仆诗者。何人哉?又昨过汉南日,适遇主人集众娱乐,他宾诸妓见仆来,指而相顾曰:此是《秦中吟》、《长恨歌》主耳。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有咏仆诗者。此诚雕篆之戏,不足为多,然今时俗所重,正在此耳。虽前贤如渊、云者,前辈如李、杜者,亦未能忘情于其间。

古人云:“名者公器,不可多取。”仆是何者,窃时之名已多。既窃时名,又欲窃时之富贵,使己为造物者,肯兼与之乎?今之屯穷,理固然也。况诗人多蹇,如陈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遗,而屯剥至死。孟浩然辈不及一命,穷悴终身。近日孟郊六十,终试协律;张籍五十,未离一太祝。彼何人哉!况仆之才又不迨彼。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亦可谓不负白氏子矣。微之,微之!勿念我哉!

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动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

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其余杂律诗,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者,但以亲朋合散之际,取其释恨佐欢,今铨次之间,未能删去。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如今年春游城南时,与足下马上相戏,因各诵新艳小律,不杂他篇,自皇子陂归昭国里,迭吟递唱,不绝声者二十里余。攀、李在傍,无所措口。知我者以为诗仙,不知我者以为诗魔。何则?劳心灵,役声气,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非魔而何?偶同人当美景,或花时宴罢,或月夜酒酣,一咏一吟,不觉老之将至。虽骖鸾鹤、游蓬瀛者之适,无以加于此焉,又非仙而何?微之,微之!此吾所以与足下外形骸、脱踪迹、傲轩鼎、轻人寰者,又以此也。

当此之时,足下兴有余力,且欲与仆悉索还往中诗,取其尤长者,如张十八古乐府,李二十新歌行,卢、杨二秘书律诗,窦七、元八绝句,博搜精掇,编而次之,号为《元白往还集》。众君子得拟议于此者,莫不踊跃欣喜,以为盛事。嗟乎!言未终而足下左转,不数月而仆又继行,心期索然,何日成就?又可为之太息矣!

仆常语足下,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况仆与足下,为文尤患其多。己尚病,况他人乎?今且各纂诗笔,粗为卷第,待与足下相见日,各出所有,终前志焉。又不知相遇是何年,相见是何地,溘然而至,则如之何?微之知我心哉!

浔阳腊月,江风苦寒,岁暮鲜欢,夜长少睡。引笔铺纸,悄然灯前,有念则书,言无铨次。勿以繁杂为倦,且以代一夕之话言也。

居易自叙如此,文士以为信然。

52

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

作者:苏轼(宋代)

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宋代,苏轼,

达天资近道又得至人养生长年之诀而余亦窃闻其一二以为今者宦游相别之日浅而异时退休相従之日长既以自解且以慰子由云(诗前原有苏辙原诗,今删。

)别期渐近不堪闻,风雨萧萧已断魂。

犹胜相逢不相识,形容变尽语音存。

但令朱雀长金花,此别还同一转车。

五百年间谁复在,会看铜狄两咨嗟。

82

秋社

作者:陆游(宋代)

秋社,宋代,陆游,

雨馀残日照庭槐,社鼓鼕鼕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

书因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蘋花零落蓼花开。

83

书志示子聿

作者:陆游(宋代)

书志示子聿,宋代,陆游,

误上蓬山亦已叨,所悲故里隔胥涛。

还家未失屠羊业,报国元无汗马劳。

载笔敢言宗史汉,闭门犹得读庄骚。

小儿愿与翁偕隐,正恐声名未易逃。

23

无题五首 其四

作者:王翰(唐代)

无题五首 其四,唐代,王翰,

犹记城南别,歌残折柳枝。春深归未得,肠断落花时。

27

西江月·和锦全

西江月·和锦全,近现代,萧萐父,

史慧园圈参透,诗情缱绻升华。虎滩鸥彰美难夸。

花雨飞天漫洒。

莫对秋林弹雀,且忘荒寺听蛙。孤山雪里隐红芽。

岂向凤姨论嫁。

39

寄江少明

作者:朱松(宋代)

寄江少明,宋代,朱松,

龙卷风云一发蟠,不妨聊作侍祠官。高情未许群儿觉,万事何须正眼看。

问道从公春信近,谈天容我酒杯宽。乘桴亦有平生意,回首纷纷行路难。

9

南郊大礼庆成诗五首·右赐赦宣德门

作者:苏颂(宋代)

南郊大礼庆成诗五首·右赐赦宣德门,宋代,苏颂,

帝陟圜丘,天降之祜。

嘉与士民,均承福祚。

还御端闱,躬布皇度。

鸡星验占,鹄书胪句。

庆浃天渊,恩霏雨露。

涤垢弃瑕,蠲租薄赋。

三泉靡封,五刑几措。

太和充塞,群心率吁。

自古无赦,孰除诖误。

我朝本仁,实清弊斁。

赦匪其私,仁则有裕。

万民以怀,邦基巩固。

17

福应山

福应山,宋代,张景脩,

南亭不减北邙高,美景因公见一朝。

已看溪山如在画,更传风雅似闻韶。

栽桃定有仙家在,种竹宁无隐者招。

秀气当为多士福,未应都放与渔樵。

73

春昼

春昼,宋代,陈子高,

悠悠乱片花空舞,冉冉轻丝晴昼长。楼下怯寒香袖薄,破愁春酌浊醪香。

62

句,宋代,熊浚明,

卓笔一峰当殿阁,合围千嶂锁林泉。

43

玉渊亭龙潭

玉渊亭龙潭,宋代,孔武仲,

清潭千古照悬崖,崖上飞流动地来。

咫尺语音闻不得,夕阳佳景更徘徊。

47

游华藏此君亭

作者:程俱(宋代)

游华藏此君亭,宋代,程俱,

山空木叶脱,霜露日已寒。萧萧岁寒子,劲气不可干。

下庇秋草根,上栖众鸟安。烟梢掠云汉,过者仰首观。

云何九衢罅,有此五亩宽。况当祇洹舍,永谢剪伐叹。

高人名此君,千载莫敢刊。岂同渭川封,肯污秦氏官。

鹓雏未来食,螟螣或见残。终然保常操,特立良独难。

我疑卞忠贞,铁石琐肺肝。遗骸寄此地,藏碧留馀丹。

精诚入毛发,化此千琅玕。见之发三叹,临风肃衣冠。

6

西湖偶作

作者:金涓(元代)

西湖偶作,元代,金涓,

见说西湖多胜事,六桥景物似当年。风前杨柳株株活,雪后梅花树树鲜。

隔岸飞帘人卖酒,临堤挝鼓客游船。几时遂我穷行乐,载道烟尘祗自怜。

39

风木遐思卷

风木遐思卷,明代,卢龙云,

大孝思能永,移忠愿未休。音容不可即,岁月感如流。

禄养悲难逮,劬劳念莫酬。溪蘋时自荐,风木迥生愁。

尚友追千古,宾王薄一丘。衣冠随上序,礼乐象前修。

节钺今趋府,干城旧借筹。皇恩旌启佑,世德焕潜幽。

有信悬青鸟,为郎羡白鸠。天书期再下,先后贲松楸。

88

黎明府移治平乐

黎明府移治平乐,明代,卢龙云,

古来良吏独称难,宦拙那能走上官。改道方知齐晏子,求名应薄汉倪宽。

行过桂岭闻猿狖,别后邾城忆凤鸾。从此治平堪第一,徵书早拟下长安。

92

勖崔甥二首 其二

勖崔甥二首 其二,明代,卢龙云,

儒冠看嗣业,取效岂寥寥。力及千钧弩,功殊五石瓢。

贻谋思作室,壮志慕题桥。仙液终应就,飞腾越世嚣。

12

感物二首 其二

感物二首 其二,明代,赵完璧,

嗟嗟三闾子,不复得怀王。早以蕙兰误,岂虞萧艾香。

46

题林汝桓户曹梦槎奇游卷

作者:郑岳(明代)

题林汝桓户曹梦槎奇游卷,明代,郑岳,

地尽南溟杳,云横北阙深。敢为浮海叹,共识济川心。

渴饮莱公井,閒听单父琴。扶桑看晓日,直上阆风岑。

59

挽司马刘东山 其一

作者:吴琏(明代)

挽司马刘东山 其一,明代,吴琏,

舞雩春暮树婆娑,清世谁同一咏歌。卓尔泰山耸云汉,屹然铜柱障江波。

调元痛失雷司户,医国伤无晋叔和。寄语城狐已投阱,洞云深处笑呵呵。

22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