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弼(宋代)

阴微辨樵火,霁早误僧钟。

0

诗文译文

阴微辨樵火,

霁早误僧钟。

烟霞三日后,

方得见青松。

诗文简析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清晨的画面。诗人观察到晨曦微明中的一些细微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敏感和细致的观察力。通过对晨光中的一瞬间感受的把握,诗人传达出对生活琐事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精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寂静的清晨景象。\"阴微辨樵火\"一句,通过描绘微弱的光线中隐约可见的樵夫篝火,展示了清晨时分的宁静和清冷氛围。\"霁早误僧钟\"一句,诗人借用僧侣的钟声来刻画清晨时分的宁静被打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开始。

整首诗以景入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烟霞三日后,方得见青松\"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一种淡然和等待的态度。诗人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烟霞的洗礼和时间的沉淀,才能看到真正的青松,也就是在生活中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沉淀之后,才能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和成长。

这首诗词虽然短小,但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运用隐喻手法,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陶弼

陶弼(1015—1078)宋代诗人。字商翁,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其他诗经

食酥二首 其二

作者:曾几(宋代)

食酥二首 其二,宋代,曾几,

土酥绝类穆家儿,好著崔家饤坐梨。如梦甘寒千百颗,雪肌相伴出关西。

65

黄河南岸见梨花二首 其二

作者:陆深(明代)

黄河南岸见梨花二首 其二,明代,陆深,

粉痕香晕雨初乾,惆怅芳心怯晓寒。忆向小楼吹铁笛,湘帘十二捲朱阑。

30

【双调】蟾宫曲 西湖

【双调】蟾宫曲 西湖,元代,徐再思,

十年不到湖山,齐楚秦燕,皓首苍颜。今日重来,莺嫌花老,燕怪春悭。听

越女鸾箫象板,恼司空雾鬓云环。道院弹关,酒会诗坛,万古西湖,天上人间。钱子云赴都

赋河梁渺渺予怀,今日阳关,明日秦淮。鹏翼风云,龙门波浪,马足尘埃。

宽洗汕胸中四海,便蜚腾天上三台。休等书斋,梅子花开,人在江南,先寄诗来。江淹寺

紫霜毫是是非非,万古虚名,一梦初回。失又何愁?得之何喜?闷也何为?

落日外萧山翠微,小桥边古寺残碑。文藻珠玑,醉墨淋淳,何似班超,投却毛锥。登太和楼

白云中涌出蓬莱,俯视西湖,图画天开。暮雨珠帘,朝云画栋,夜月瑶台。

书籍会三千剑客,管弦声十二金钗。对酒兴杯,拊髀怜才,寄语玲珑,王粲曾来。竹夫人

湘妃应是前身,不记何年,封虢封秦。万古虚心,百年贞节,一世故人。剖

苍壁寒凝泪痕,挽潜蛟巧结香纹。侍枕知恩,入梦无春,两腋清风,满枕行云。姑苏台

荒台谁唤姑苏?兵渡西兴,祸起东吴。切齿仇冤,捧心钓饵,尝胆权谋。三

千尺侵云粪土,十万家泣血膏腴。日月居诸,台殿丘墟。何似灵岩,山色如初。名姬玉莲

荆山一片玲珑,分付冯夷,捧出波中。白羽香寒,琼衣露重,粉面冰融。知

造化私加密宠,为风流洗尽娇红。月对芙蓉,人在帘栊。太华朝云,太液秋风。春情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空

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西湖寻春

清明春色三分,湖上行舟,陌上游人。一片花阴,两行柳影,十里莎ブ。不

要多ゾ排一品,休嫌少酒止三巡。处处开樽,步步寻春。花下归来,带月敲门。送沙宰

宦游人过钱塘,江水汤汤,山色苍苍。马首西风,鸡声残月,雁影斜阳。男

子志周流四方,循吏心恪守三章。岐麦林桑,渡虎驱蝗。人颂《甘棠》,春满琴

堂。月

问青天呼酒重倾,几度盈亏,几度阴晴。夜冷鱼沉,山空鹤唳,露滴乌惊。

看杨柳楼心弄影,听梨花树底吹笙。雪与争明,风与双清。玉兔韬光,万古长生。赠粉英

温柔乡里娉婷,清比梅花,更有余清。玉蕊含香,琼蕤沁月,瑶萼裁冰。冠

杨柳东风媚景,赋芙蓉夜月幽情。花下苏卿,月下崔莺,世上飞琼,天上双成。西湖夏宴

卷荷筒翠袖生香,忙处投闲,静处寻凉。一片歌声,四围山色,十里湖光。

只此是人间醉乡,更休题天上天堂。老子疏狂,信手新词,赠与秋娘。红梅

蕊珠宫内琼姬,醉倚东风,谁与更衣?血泪痕深,茜裙香冷,粉面春回。桃

杏色十分可喜,冰霜心一片难移。何处长笛?吹散胭脂,分付春归。

88

清明日欲宿石门未到而风雨大作泊灵星小海六首 其四

清明日欲宿石门未到而风雨大作泊灵星小海六首 其四,宋代,杨万里,

一生行路竟如何,乐事还稀苦事多。知是风波欺客子,不知客子犯风波。

64

雪夜酌酒

作者:刘攽(宋代)

雪夜酌酒,宋代,刘攽,

雨雪寒休市,春泥早闭门。严城深窈窕,孤月静黄昏。

栖翼此中树,高舂何处村。物容烦应接,乘兴即开樽。

16

寄怀二十首 其五

作者:赵蕃(宋代)

寄怀二十首 其五,宋代,赵蕃,

春风底事苦欺梅,旧雪未乾新雪催。元自不侪桃与李,何须著意苦相摧。

28

论语绝句 其五十一

论语绝句 其五十一,宋代,张九成,

道体从来只贵通,不容一物碍其中。柴愚参鲁师由辈,未若颜回庶屡空。

13

题毕文简公撰李太白碑阴

题毕文简公撰李太白碑阴,宋代,郭祥正,

清风无根长不死,太白高名亦如此。何人谓是王佐才,文简雄词泻秋水。

贤孙出守镌长碑,碑成字字生光辉。宠胡妃子已萌乱,翩然凤鸟来非时。

出林秀木众欲杀,纳官赎命何其危。画船载酒酌明月,不著渔蓑披锦衣。

醉眼天地即衾枕,至今荒冢人疑之。丈夫阖棺事未定,后三百岁方逢知。

知太白,文简公。不誇能诗与饮酒,惜其浩气突兀藏心胸。

青山老碧洗秋色,姑溪濯绿涵春容。太白不见碑可见,螭盘鼍载传无穷。

83

秋景 其一 月色醉远客

秋景 其一 月色醉远客,宋代,刘辰翁,

明月有佳色,客中迷远游。自应眠不得,更似醉时留。

玉屑凉堪吸,金波香欲浮。顿忘乡国恨,如在酒家楼。

鸾镜惊相对,霓裳卒未休。天风扶我起,不用典貂裘。

77

夏景 盛夏火为日

夏景 盛夏火为日,宋代,刘辰翁,

日在天无二,明明夏盛时。到今虽可爱,非火孰能为。

谩把薰弦语,难禁坐甑炊。未应一杯水,能沃九华枝。

王屋飞犹在,昆冈事可知。未须频梦灶,倏忽看崦嵫。

75

古意八首 其三

古意八首 其三,宋代,俞德邻,

麾戈指白日,驾鸿淩紫烟。终然竟无补,空羡龟鹤年。

古来有介士,采薇首阳巅。虽非鍊五石,名与日月悬。

19

上赵签推 其一

上赵签推 其一,宋代,汪梦斗,

名父由来产哲儿,一门忠孝蔼芳菲。自从藩府驰朱毂,久缺庭闱戏綵衣。

兵筦少淹当遂相,樊川已得未容归。鲁公居外周公内,清夜相思魂梦飞。

52

十一砺四首 其三

十一砺四首 其三,宋代,郑思肖,

姬发誓孟津,集者八百国。当时尽弃商,喜受钜桥粟。

独有首阳山,不生周草木。至今插天高,与商无终极。

44

寄思温尹 其五

寄思温尹 其五,明代,李延兴,

至道不返太古初,玄圣一去千载馀。养生近得南华论,报国耻上东封书。

四海无家转悽恻,百年处世何迂疏。从兹万事可拨遣,短蓑独钓长江鱼。

3

怀知诗 其十二 吴文定公

怀知诗 其十二 吴文定公,明代,祝允明,

穆穆文定,渊渊金玉。风被四远,誉髦归淑。伊余小子,钦承在夙。

籋云骏附,潜泥蠖伏。嗣林衔恤,閟息茅庐。扣户请益,拱肃趋隅。

教曰勖旃,竭景劬书。默尔富获,单辞靡馀。选曹展丘,俾书皇纶。

山房接夕,返楫同津。永言夙好,傍谂前闻。虚膺秪受,充然万珍。

公耆后先,三四及门。一瞻百益,矧曰终身。望之如日,就之如云。

大雅既丧,悼霣徒纷。

77

月夜园池泛舟

作者:鲁铎(明代)

月夜园池泛舟,明代,鲁铎,

戴月乘风弄小航,桥南新水没菰蒋。回桡更度荷花渚,凉露满身襟袖香。

82

初夏宴集迟中丞别墅时牡丹盛开

初夏宴集迟中丞别墅时牡丹盛开,明代,卢龙云,

莫道春归独掩门,春光还在百花村。几丛蝶舞留芳径,数啭莺歌住短垣。

傍槛故多姚魏品,招游何减李桃园。公馀雨霁烟霏净,恰好移樽坐晚轩。

10

次韵送顺之赴试

次韵送顺之赴试,明代,湛若水,

昨宵桂影照君床,定领秋闱第一香。不尽乾坤閒事业,且将文字小揄扬。

云龙有会开金榜,风雨无妨护锦囊。卧病烟霞独惆惕,送君无语到行藏。

25

苏州别驾周德中以余致仕居间而称神仙太守作十绝复之 其八

作者:张弼(明代)

苏州别驾周德中以余致仕居间而称神仙太守作十绝复之 其八,明代,张弼,

巳具桐棺寻乐丘,不关荣辱任浮休。传家只有书千卷,付与儿孙自讨求。

23

宾阳即事

作者:张祐(明代)

宾阳即事,明代,张祐,

怪底官劳万里行,天涯此际是何程。胡嫌老鹤依人瘦,雅爱梅花照眼清。

浪有新题留败壁,愧无长策卫苍生。巡檐镇日闲排遣,多谢烽墩为息兵。

2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