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夫缚轩冕,自许稷契身。
静者乐山林,谓是羲皇人。
不如两忘抉,内保一色醇。
伟哉道山杰,滞此汝水滨。
大来会阔步,小憩得幽欣。
一斋有琴酒,万事无缁磷。
不作子公书,肯受元规尘。
人言君侯痴,我知丈人真。
月明泉声细,雨过竹色新。
而间有真我,宴坐方申申。
狂夫缚轩冕,自许稷契身。
静者乐山林,谓是羲皇人。
不如两忘抉,内保一色醇。
伟哉道山杰,滞此汝水滨。
大来会阔步,小憩得幽欣。
一斋有琴酒,万事无缁磷。
不作子公书,肯受元规尘。
人言君侯痴,我知丈人真。
月明泉声细,雨过竹色新。
而间有真我,宴坐方申申。
这首诗词描述了吴学士在汝州观赏陈与义斋堂得到的真字的情景,并表达了对自然山水和内心宁静的向往,以及对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坚守。
诗中以\"狂夫\"指代自己,用\"缚轩冕\"表示拒绝世俗的华丽装饰,自视为稷契之身,即自认为拥有圣贤的品德和才华。而与\"狂夫\"对应的是\"静者\",他们喜欢在山林中静静地享受自然,认为这才是真正与羲皇(古代神话中的伟大君主)接近的人。作者认为忘却尘世的纷扰,专注内心的宁静,保持纯粹的心灵状态更为重要。
诗中提到\"道山杰\",指的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他是伟大的山水之人,而汝州的水边却滞留了他。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希望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所领悟。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在山水间的行走和休憩,大步行走时感到开阔愉悦,小憩时又能得到幽静的快乐。诗中提到的\"一斋有琴酒\"意味着在闲暇时可以以琴和酒为伴,享受宁静的时光。\"万事无缁磷\"表示不受世俗的影响和纷扰,保持心灵的洁净。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的追求和理解。他宁愿不写官方的文件,也不愿受到尘世的纷扰。人们可能认为诗人痴迷于世俗之物,但他确信自己的真实。诗末描绘了月明和泉水声细腻的景象,以及雨后竹林的新绿。在这些美景中,诗人感受到了真我存在的喜悦,坐在宴会上心情舒畅。
整首诗以自然山水和内心宁静为主题,表达了对远离世俗的向往和对纯粹心灵状态的追求。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道德真理的坚信,以及对自己真实内心的自知之明。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雨中山行,清代,易顺鼎,
连山塞鸿濛,万秀争一雨。杳冥阴阳中,青苍割吴楚。
长飙吹玄云,散此鸦外缕。村偏行人稀,草木接太古。
酣叶摇天声,怪石挟溪怒。百霆与千雷,暝斗林壑语。
喧笑杂蛙黾,跬步窘蛟虎。凄籁孤襟寒,湿路一线取。
佳游虽愉快,僮仆已劳苦。身穿云根幽,回首迷处所。
昼锦堂,清代,汪东,
掩敛轻寒,徘徊短巷触目蛛网帘栊。暗想别来心事,泪湿衣重。
夭桃红妍人面杳,绣筝尘满玉楼空。无端恨、尺素寄将,双鱼路隔难通。
匆匆。凝眺远,分手处,垂杨如雾冥濛。乍可长条拂地,更系游骢。
旅情空结千丝冷,瘦腰谁管一春慵。隋堤畔,犹胜那回行役,细雨孤篷。
水调歌头 舟次扬洲和人韵,宋代,辛弃疾,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搂。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止戈堂,宋代,朱松,
高堂岩岩面势尊,洞见万井开重门。元戎务简玉帐静,缓带酌客娱朝昏。
忆初饿隶起篁竹,一啸千里来黥髡。将军揽镜媚巾帼,何异搏虎驱狐豚。
只今休父八州牧,身佩重寄忧元元。惊尘错莫羽书密,虽有美酒谁同樽。
沈机且复长辔御,沥恳何啻血面论。楼船一夕飞度海,汉家上将来天阍。
狂童束手赴烈火,雕戈不污妖血痕。坐谯饮至凯歌入,船粟往哺遗民存。
五兵包裹高阁束,止戈新榜真成言。便当频与方外吏,徙倚风月星河翻。
几年牡籥飞不守,河济逆气腥乾坤。知公快挽天河手,坐视黠虏方游魂。
权舆闽越聊小试,宁复久此淹遐藩。农桑万里望公等,愿见四海无营屯。
次律兄以芦菔见饷并有诗次其韵,宋代,沈与求,
岁晚嘉蔬已向萎,独馀芦菔老霜畦。收随芧栗供山谷,赠比蘋蘩撷涧溪。
菹乱金钗入珍馔,羹融玉糁脱污泥。程春定觉人彊饭,功校蹲鸱自不齐。
杨子江送焦廷用还京,明代,张弼,
一脉岷山水,瀰漫入杳冥。东奔吴楚境,上直斗牛星。
杨子殊称号,江都表委灵。禹功遗旧迹,璞赋播馀馨。
极险誇天堑,重渊绝地经。风涛弥岁月,潮汐接沧溟。
彷佛平铺练,须臾忽震霆。蛟鼍横怒气,罔象幻奇形。
毒雾乾坤瞑,狂飙草木腥。嗟予常作客,曾此几扬舲。
人市修香币,临流荐鼎硎。阳侯波贴息,川后镜泓渟。
台殿玻璃国,金焦翡翠屏。棹歌喧蜃窟,帆影拂鸥汀。
览胜颜遐眺,探幽每暂停。登崖挥客袂,攀磴叩禅扃。
盘薄呼龙洞,摩挲瘗鹤铭。连沧无旧观,吞海有新亭。
吊古英雄老,谈玄尘梦醒。三英浑一壤,六代巳千龄。
寥落馀随柳,荒唐笑楚萍。春来应浩荡,君去正平宁。
斜日蒜山紫,澹烟瓜步青。倚蓬吟北固,裹茗煮中泠。
不击祖生楫,远寻韩相厅。翩肰过江乐,如蹑凤凰翎。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