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作者:洪适(宋代)

三月到盘洲,九曲清波聚。

修竹荫流觞,秀叶题佳句。

红紫渐阑珊,恋恋莺花主。

芍药拥芳蹊,未放春归去。

0

诗文译文

三月到盘洲,

九曲清波聚。

修竹荫流觞,

秀叶题佳句。

红紫渐阑珊,

恋恋莺花主。

芍药拥芳蹊,

未放春归去。

诗文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月的景象,诗人来到了盘洲。这里有蜿蜒曲折的清波,修竹的枝叶倒映在流动的酒杯中,诗人在上面写下美丽的诗句。在这片地方,红色和紫色的花朵渐渐凋谢,但是欢快的莺鸟却依然是主角。蔓延的芍药花布满了芳香的小径,春天尚未完全离去。

诗文赏析

《生查子》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一个春天渐渐过去的景象。首先,盘洲的景色以其独特的美丽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清澈的水波在九曲曲折中汇聚,营造出迷人的景致。修竹的倒影在流动的酒杯中,形成了一幅雅致的画面。这里的环境给了诗人灵感,他用秀丽的竹叶写下了佳句,展示了他的才华。

接着,诗人描述了花朵的变化。红色和紫色的花朵逐渐凋谢,暗示着春天的逝去。然而,莺鸟却仍然在此地欢快地歌唱,成为主角。这种对比揭示了生命的循环和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后,诗人描绘了芍药花的景象。芍药花怀抱着芳香的小径,给人一种幽香的感觉。春天尚未完全离去,这里还有一丝春意残留。整首诗以自然景物和季节变迁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思考。

总体而言,《生查子》以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展示了洪适的诗人才华,同时通过对季节变迁和生命循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其他诗经

丁巳九日同寅卿卢涞西戴晋庵登高四首 其一

丁巳九日同寅卿卢涞西戴晋庵登高四首 其一,明代,黄廷用,

丰山之上何崔嵬,皇祖曾提甲士来。此地恰当龙虎会,隔江遥指凤凰台。

六朝形胜归真主,百代风流属俊才。不必尊前论往事,黄花绿鬓暗相催。

2

薄媚(第二虚催)

作者:董颖(宋代)

薄媚(第二虚催),宋代,董颖,

飞云驶。香车故国难回睇。芳心渐摇,迤逦吴都繁丽。忠臣子胥,预知道为邦祟。谏言先启。愿勿容其至。周亡褒姒。商倾妲己。
吴王却嫌胥逆耳。才经眼、便深恩爱。东风暗绽娇蕊。彩鸾翻妒伊。得取次、于飞共戏。金屋看承,他宫尽废。

3

【南吕】一枝花 合筝酒酣春

作者:乔吉(元代)

【南吕】一枝花 合筝酒酣春,元代,乔吉,

合筝

酒酣春色浓,帘卷花阴静。佳人娇和曲,豪客醉弹筝。心与手调停,敛袂待弦初定,雁行斜江月影。搊挣银甲指拨轻清,按金缕歌喉数声。

【梁州第七】歌应指似林莺呖呖,指随歌似山溜泠泠,同声相应的凉州令。滴银盘秋雨,敲玉树春冰,恰壮怀慷慨,又私语丁宁。迸琼珠万颗瑽琤,间骊珠一串分明。恰便似卓文君答抚琴相如,黄念奴伴开元寿宁,小单于学鼓瑟湘灵绎如也以成,迟疾纤巧随抠掐无些儿病。腔儿稳,字儿正,一对儿合得着绸缪有情,效鸾凤和鸣。

【尾】煞强如泣琵琶泪湿青衫上冷,仿佛似鹦鹉声讹锦罩内听,洗得平生耳根净。风流这生,乞戏可憎,我便有陶学士的鼻凹也下不得絣。

私情

云髫金雀翘,山隐青鸾鉴,藕丝轻织粉,湘水细揉蓝。性子儿岩嵌,小可底难摇撼,起初儿着莫咱,假撇清面北眉南,实怕儹红愁绿惨。

【梁州第七】不显豁意头儿甚好,不寻常眼脑儿偏馋,酒席间闲话儿将他来探。都笑科儿承答,冷诨儿包含,不能够空便。因此上云雨尴九咸,老婆婆坐守行监,狠撅丁暮四朝三,不能够偷工夫恰喜喜欢欢,怕蹶撒也却忑忑忐忐,知消息早哝哝喃喃。儹科,斗喊,风声儿惹起如何揞,从那遍再谁敢?有等乾咽唾的杓俫死嘴口斩。委实难耽。

【尾】从今将凤凰巢鸳鸯殿遮笼教暗,将金缝锁玉连环对勘的严,锦片也似前程做的来不愚滥。非是咱不甘,不是你不堪,只被这受惊怕的恩情都吓破我胆。

杂情

粉云香脸试搽,翠烟腻眉学画,红酥润冰笋手,乌金渍玉粳牙,鬓拢宫鸦。改样儿新鞋袜,挑粉垢修指甲。收拾得所事儿温柔,妆点得诸余里颗恰。

【梁州】堪笑这没分晓的妈妈,则抱得不啼哭娃娃。小心儿一见了相牵挂,腿厮捺着说话,手厮把着行踏,额厮拶着作耍,腮厮揾着温存,肩厮挨着曲和琵琶,寻题目顶真续麻。常子是笑没盈弄盏传杯,好吃。阑同床共塌,热兀罗过饭供茶。那些,喜呷,天来大怪胆儿无惯怕。这些时变了话,小则小心肠儿到狡猾,显出些情杂。

【骂玉郎】但些儿头疼眼热我早心惊呀,着疼热只除咱,寻方里药占龟卦。直到吃得粥食,离了卧榻,恰撇得心儿下。

【感皇恩】看承似美玉无暇,谁敢帮野草闲花。曹大家卖杏虎,裴小蛮学撒撇,温太真索妆虾。丽春园扎撒,鸣珂巷南衙,现而今如嚼蜡,似咬瓦,若抟沙。

【采茶歌】喜时节脸烘霞,笑时节眼生花,一霎时一天风雪冷鼻凹。本待做曲吕木头车儿随性打,原来是滑出律水晶球子怎生拿。

40

谒伍员庙

作者:陈寿(明代)

谒伍员庙,明代,陈寿,

一自将军赐剑归,夫差不觉堕雠机。天荒地老英魂泣,国破台倾霸业违。

吴郡旧愁明月在,越江遗恨怒涛飞。灵祠寂寂空山里,老树苍藤掩夕晖。

68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其一

雪后晚晴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 其一,宋代,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66

田舍

作者:胡宿(宋代)

田舍,宋代,胡宿,

农家秋物成,腰镰刈新谷。得食鸡豚肥,饱霜梨栗熟。

牧童唱田歌,孺子宰社肉。野老醉亦讴,爱此羲皇俗。

32

纳凉明

作者:刘敞(宋代)

纳凉明,宋代,刘敞,

榻移随树影,杯侧见山岑。白鸟渴求水,玄蝉清噪林。

道书无近语,天籁有遗音。向北新开径,行苔过竹阴。

68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三

偈颂四十一首 其十三,宋代,释普宁,

我有一句子,不封亦不树。不在舌头边,亦非思忆处。

16

题梨花折枝

作者:王称(明代)

题梨花折枝,明代,王称,

庭院深沉帘幕垂,雪香云影露参差。别来环佩春如梦,为洗残妆付阿谁。

51

商山四皓和罗彝正韵

作者:陈炜(明代)

商山四皓和罗彝正韵,明代,陈炜,

生子不嗣汉,花颜为谁好。阴虹浊太阳,前星暗穹昊。

谁知安汉功,乃属避秦老。赤松已先几,紫芝犹未槁。

出山还入山,白云可重扫。不见韩与彭,门巷委荒草。

8

息寮王教授挽词二首 其一

息寮王教授挽词二首 其一,宋代,俞德邻,

黄鹤山前蜕骨仙,饱餐玉蕊漱珠泉。酒酣拓戟老工部,官冷无毡贫郑虔。

四海风埃方坱莽,一生岐路几迍邅。公今得向扬州死,况复悬车过八年。

95

秋闲因小舟上南豅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秋闲因小舟上南豅 其一,宋代,韩淲,

老自转便静,闲谁不奈贫。山林无长物,天地有忙人。

玉水时时急,灵山日日新。凉风吹四壁,吾忆坐忘真。

60

观兼山黄公河海图二首 其二 海

观兼山黄公河海图二首 其二 海,宋代,方一夔,

逝川走东海,日夜无休歇。咄此盘中涡,不长亦不竭。

日月走中天,于焉双出没。骇浪掀扶胥,高于朔山雪。

蠵蜃吐楼台,蛟鼍护窟穴。海若不徒夸,冯夷甘受屈。

吾闻三神山,恍恍银宫阙。便随长风去,发轫首溟渤。

倘逢方平生,海底探明月。坐待清浅时,归来未华发。

52

依韵和田虎通判兼呈品防签判四首 其三

作者:陆佃(宋代)

依韵和田虎通判兼呈品防签判四首 其三,宋代,陆佃,

剧谈终日少文移,幕府新开盛一时。羊酪未妨留灌顶,蟹螯何苦负操卮。

诗成醉里遗忘易,思发花前属和迟。更许此生刚节在,祇应惟有岁寒知。

83

九日閒居用渊明韵

九日閒居用渊明韵,明代,文徵明,

端居念物化,草屋秋风生。白云从东来,因之感浮名。

素发已充领,世欲移聪明。穷无致用资,安事蜚英声。

尘埃失故步,老大怀弱龄。菁华不复妍,白日已西倾。

抚时不能忘,徙倚当前荣。寒花媚幽歜,怅然伤我情。

怆兹霜露早,宁知岁功成。

88

崇义院杂题 其四

崇义院杂题 其四,明代,文徵明,

殿阁微凉吹葛衣,槛前梅子雨霏霏。清谈时有间僧对,手擘棕榈当麈挥。

71

草虫

作者:鲁铎(明代)

草虫,明代,鲁铎,

淑气浓薰芳草,晴丝不碍飞虫。

春色都堪描画,无人画得东风。

22

赠关中陈一泉广文二首 其一

作者:卢楠(明代)

赠关中陈一泉广文二首 其一,明代,卢楠,

汉辅金墉百二关,千秋王气锁南山。忠良苦忆萧陈侣,豪俊还生泾渭间。

会有文星通帝座,岂愁仙履缀鹓班。春宫苜蓿何辞长,凤陛圭璋可待攀。

30

题江赵纪事后

题江赵纪事后,明代,释函可,

千金字字泪行行,三读谁能不断肠。词客有心悲故旧,门人空手哭冠裳。

诸孤已见程婴谊,万里全倾陆贾装。刻石镂肝非报德,人间万古亦荒荒。

21

己卯重阳用九日宿丞相峰原韵

己卯重阳用九日宿丞相峰原韵,明代,何南凤,

危峰峭岭老休攀,祇在烟云杳霭间。俗士侈谈重九乐,僧家要得个中閒。

秋声叶脱林无障,夜久风寒户欲关。触景勿怀往昔事,清宵弱冠宝山还。

5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