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倅唐英咏梅十四首

若以色见我,色衰令人忘。

香为众妙宗,妙亦不在香。

乡来芸芸者,自意傲雪霜。

当斯玉立时,曾莫一在旁。

0

诗文译文

若以色见我,色衰令人忘。

以花的美丽来评价我,美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

香为众妙宗,妙亦不在香。

花的芬芳被视为无上的美好,然而美好并不仅仅在于芬芳的香气。

乡来芸芸者,自意傲雪霜。

乡间来的众多人们,自以为在纷繁的世事中高傲如雪和霜。

当斯玉立时,曾莫一在旁。

当我以高尚的姿态站立时,曾经没有一个人陪伴在我身旁。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梅花为题材,通过描绘梅花的特点和表达自己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评价的反思和独立自信的态度。

首先,作者对于以外貌来评价自己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他指出,若他被人们仅仅以外貌来评判,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外貌的衰老将使人们忘记他的存在。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于世俗评价的不屑和批判态度,他认为美丽并不是人们评价他的唯一标准。

接着,作者通过描述梅花的香气,并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他认为,梅花的芳香被人们视为无上的美好,但他指出美好并不仅仅在于花的香气,而是存在于其他更深层次的境界。这种观点体现了作者对于美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和追求,他希望人们能够超越表面的美丽,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真正的美好。

最后,作者通过描绘自己高傲独立的姿态和孤独的经历,表达了对于个体独立自主的追求。他描述了乡间来的众多人们都自以为在世俗的纷繁中高傲如雪和霜,而他自己则保持着独特的姿态和独立的思想。当他以高尚的姿态独立站立时,曾经没有一个人陪伴在他身旁,这种孤独的经历强调了他与众不同的自信和独立性格。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梅花的形象和作者的心境,表达了对于世俗评价的反思和对于美好的追求,同时强调了个体独立自主的价值。通过诗人的抒发,读者也可以被引导去思考传统价值观对于人们的评价和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对于美的不同层面的理解和追求。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

其他诗经

谢潘谦之二首

作者:黄榦(宋代)

谢潘谦之二首,宋代,黄榦,

生平不作温饱计,岁晚宁愁衣褐无。

一夜娇儿啼彻晓,始知寒色已侵肤。

64

次韵学士兄秋初 其三

次韵学士兄秋初 其三,宋代,李弥逊,

叶叶彫梧阵阵风,疏云全放月华浓。故人不寄江头信,看尽飞鸿断复纵。

29

【南吕】一枝花 蚊虫

【南吕】一枝花 蚊虫,元代,宋方壶,

妖娆体态轻,薄劣腰肢细。窝巢居柳陌,活计傍花溪。相趁相随,聚朋党成

群队,逞轻狂撒蒂带。爱黄昏月下星前,怕青宵风吹日炙。

【梁州】每日穿楼台兰堂画阁,透帘栊绣幕罗帏。帐嗡嗡乔声气。不禁拍抚,

怎受禁持?厮鸣厮咂,相抱相偎。损伤人玉体冰肌,人娇并枕同席。瘦伶仃腿

似蛛丝,薄支辣翅如苇煤,快棱憎嘴似钢锥。透人,骨髓。满口儿认下胭脂记,

想着痒忄散忄散那些滋味。有你后甚是何曾到眼底?到强如蝶使蜂媒。

【尾】闲时节不离了花香柳影清阴里睡,闷时节则就日暖风和叶底下依,不

想瘦躯老人根前逞精细。且休说香罗袖里,桃花扇底,则怕露冷天寒恁时节悔。妓女

自生在柳陌中,长立在花街内。打熬成风月胆,断送了雨云期。只为二字衣

食,卖笑为活计。每日都准备,准备下些送旧迎新,安排下过从的见识。

【梁州】有一等强风情迷魂子弟,初出帐笋嫩勤儿。起初儿待要成欢会。教

那厮一合儿昏撒,半霎儿著迷。典房卖舍,弃子休妻。逐朝价密约幽期,每日价

弄盏传杯。一更里酒酽花浓,半夜里如鱼似水,呀!五更头财散人离。你东,我

西。一番价有钞一番睡,旋打算旋伶利。将取孛兰数取梨,有甚希奇?

【尾】有钱每日同欢会,无钱的郎君好厮离,绿豆皮儿你请退!打发了这壁,

安排下那壁,七八下里郎君都应付得喜。

98

北山广智大师,回自都下,过期而归,时率开祖,无悔同访之,因留渌净堂,竹鹤二绝 其一

作者:苏轼(宋代)

北山广智大师,回自都下,过期而归,时率开祖,无悔同访之,因留渌净堂,竹鹤二绝 其一,宋代,苏轼,

渌净堂前竹,秋期赴白云。不知缘底事,一日可无君。

97

玉楼春 仙吕惆怅

玉楼春 仙吕惆怅,宋代,周邦彦,

玉琴虚下伤心泪。只有文君知曲意。帘烘楼迥月宜人,酒暖香融春有味。

萋萋芳草迷千里。惆怅王孙行未已。天涯回首一销魂,二十四桥歌舞地。

77

鹊踏枝 次冯正中韵三首 其一

鹊踏枝 次冯正中韵三首 其一,近现代,刘雄,

寄迹涪江时已久。俯仰随人,狂狷还非旧。卧病清秋新止酒,搴帘望月成消瘦。

不似堤边憔悴柳。会见青青,来岁长条有。倘得田园堪拂袖,吾归岂在渊明后。

8

题天目山

作者:郑玉(元代)

题天目山,元代,郑玉,

势压东南万象低,溟濛空翠望中迷。龙飞凤舞川原秀,地下天高日月齐。

武肃百年钟霸气,文忠千古欠留题。客来欲问青云路,凿破崚嶒便作梯。

24

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馀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十有二首 其九

作者:赵蕃(宋代)

闰月二十日离玉山八月到馀干易舟又二日抵鄱阳城追集途中所作得诗十有二首 其九,宋代,赵蕃,

望望龟峰寺,行行番国船。林深寒日薄,沙迥晚风颠。

能赋思孙楚,同行有惠连。好诗相拨触,才尽不能宣。

1

没蕃士

作者:刘敞(宋代)

没蕃士,宋代,刘敞,

丁年仕辕门,欲食万里肉。敌兵方强梁,边境日局缩。

是时十月交,转战大河曲。落日天地昏,风尘蔽川陆。

我师自凭陵,虏骑出深谷。路穷矢交坠,壮士同僇辱。

投身致网罟,南向长恸哭。忠义安可论,功名亦已覆。

悠悠捐岁序,忽忽抱心曲。每生悔为祸,致死倘还福。

夜渡黄河冰,独依荒榛宿。狐狸鸣我旁,虎豹相驰逐。

脱身仅毫毛,夜动昼必伏。肌肤存空骨,性命半鬼箓。

十月到亭堠,门人识风俗。回头复长望,慷慨泪盈目。

忆昔万人出,今还一身复。可怜同时辈,视我犹鸿鹄。

永弃绝域中,几时脱臣仆。叩门谒主帅,长跪向人哭。

可汗甚桀黠,其下亦辑睦。弩力思长策,勿轻用人属。

11

荼醾

荼醾,宋代,薛绍彭,

野白荼醾夹路长,迎风不断挹浓芳。

凤池荀令曾来否,几许薰炉敌此香。

21

唐敬宗

唐敬宗,宋代,金朋说,

丹扆六箴真药石,童君不饵夭天年。

宴游亵狎比群小,灭烛筵边血溅鲜。

39

送吕秘书中归清凉二首

送吕秘书中归清凉二首,宋代,萧立之,

曾剔寒灯读奏篇,先生有胆大如天。忠言流落古无此,佳士行藏今偶然。

诸老与公扶一世,十图为世作千年。向来魂梦江闽隔,信有三生问字缘。

62

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

临江仙·世事悠悠天不管,元代,元好问,

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人家寒食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千里故乡千里梦,高城泪眼遥天。时光流转雁飞边。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89

望江南

望江南,宋代,蔡真人,

阑干曲,红扬绣帘旌。花嫩不禁纤手捻,被风吹去意还惊。眉黛蹙山青。铿铁板,闲引步虚声。尘世无人知此曲,却骑黄鹤上瑶京。风冷月华清。

44

咏史 其一

咏史 其一,元代,吾丘衍,

殽函恃险竟何如,虎视乾坤归六虚。空向人间焚典籍,宫中尚有不韦书。

50

于黎阳送次楩之金陵谒故陆令

于黎阳送次楩之金陵谒故陆令,明代,李攀龙,

萧条杯酒对销魂,河朔诸生尔独存。书上梁王还寝狱,赋成扬子不过门。

大江雨雪千帆出,建业风流六代论。雄剑自怜为客意,左骖宁负主人恩。

3

答孙肖延

答孙肖延,明代,卢龙云,

南北尘途往复还,离杯忽漫接初筵。风云未遂相期意,犬马先惭各问年。

几历艰危愁鸟道,自惭衰晚负龙渊。衡门羡尔多题咏,时有新篇可为传。

83

访陈子二首 其二

访陈子二首 其二,明代,释函可,

经年抱铗向空门,白水黄瓜老瓦盘。不是阇黎钟忽断,何人真感孟尝恩。

30

送何子行广文之任广昌时张广汉在南都因寄意焉

送何子行广文之任广昌时张广汉在南都因寄意焉,明代,湛若水,

多年不见罗浮子,忽见平生何广文。汪汪广汉谁能度,他夜随君有梦魂。

31

杨子江送焦廷用还京

作者:张弼(明代)

杨子江送焦廷用还京,明代,张弼,

一脉岷山水,瀰漫入杳冥。东奔吴楚境,上直斗牛星。

杨子殊称号,江都表委灵。禹功遗旧迹,璞赋播馀馨。

极险誇天堑,重渊绝地经。风涛弥岁月,潮汐接沧溟。

彷佛平铺练,须臾忽震霆。蛟鼍横怒气,罔象幻奇形。

毒雾乾坤瞑,狂飙草木腥。嗟予常作客,曾此几扬舲。

人市修香币,临流荐鼎硎。阳侯波贴息,川后镜泓渟。

台殿玻璃国,金焦翡翠屏。棹歌喧蜃窟,帆影拂鸥汀。

览胜颜遐眺,探幽每暂停。登崖挥客袂,攀磴叩禅扃。

盘薄呼龙洞,摩挲瘗鹤铭。连沧无旧观,吞海有新亭。

吊古英雄老,谈玄尘梦醒。三英浑一壤,六代巳千龄。

寥落馀随柳,荒唐笑楚萍。春来应浩荡,君去正平宁。

斜日蒜山紫,澹烟瓜步青。倚蓬吟北固,裹茗煮中泠。

不击祖生楫,远寻韩相厅。翩肰过江乐,如蹑凤凰翎。

75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