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扇七首

作者:陈造(宋代)

裁就霜纨未副挥,濡毫欲下更迟迟。

昔游尚记芜湖夜,把酒中秋见月时。

0

诗文译文

裁就霜纨未副挥,

濡毫欲下更迟迟。

昔游尚记芜湖夜,

把酒中秋见月时。

诗文赏析

这首诗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对景物的思考。诗中的景象并不直接展示,而是通过一些隐喻和暗示来传达。

首先,诗人提到了\"霜纨\",霜纨是一种细薄的纺织品,用来制作扇子。\"裁就霜纨未副挥\"意味着扇子还没有完全制作好,还未展开。这可以被视为诗人自己的心境,他的情感还没有完全流露出来,还处于内敛的状态。

接下来,诗人用\"濡毫欲下更迟迟\"来形容自己写诗的心情。濡毫是指湿润了的毛笔,\"欲下更迟迟\"表示诗人欲言又止,犹豫不决,不知从何处着手。这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创作过程,他在思索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

然后,诗人回忆起过去的经历,提到了\"芜湖夜\"。芜湖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夜晚的芜湖景色可能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芜湖夜成为诗人回忆和向往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诗人提到了\"把酒中秋见月时\"。这是一个浪漫的场景,诗人把酒与中秋之夜和明亮的月光联系在一起。这句话传递了诗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美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中那些令人愉悦的瞬间的珍视。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简洁而含蓄的方式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思考。通过隐喻和暗示,诗人传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中那些愉悦瞬间的珍视。这首诗给人以深思和回味,让读者在的迷离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陈造

陈造(1133年~1203年)字唐卿,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以词赋闻名艺苑,撰《芹宫讲古》,阐明经义,人称“淮南夫子”。范成大见其诗文谓“使遇欧、苏,盛名当不在少游下。”尤袤、罗点得其骚词、杂著,爱之手不释卷。郑兴裔荐其“问学闳深,艺文优赡”。调太平州繁昌尉,改平江府教授,寻知明州定海县,通判房州权知州事。房州秩满,为浙西路安抚司参议,改淮南西路安抚司参议。自以转辗州县幕僚,无补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号江湖长翁。宁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

其他诗经

铜雀台

作者:陈孚(元代)

铜雀台,元代,陈孚,

古台百尺生野蒿,昔谁筑此当涂高。上有三千金步摇,满陵寒柏围凤绡。

西飞燕子东伯劳,尘间泉下路迢迢。龙帐银筝紫檀槽,怨入漳河翻夜涛。

人生过眼草上露,白骨何由见歌舞。独不念汉家长陵一抔土,玉柙珠襦锁秋雨。

38

岁暮和颖庐

岁暮和颖庐,近现代,熊盛元,

片魂终日绕禅扉,雾密空嗟烛影微。诗海波颓惟独啸,霜天月死竟安归?

梅犹未坼知春远,路欲重寻与世违。猛忆山中泉水澈,倚窗闲检遂初衣。

8

相和歌辞。铜雀妓

作者:刘商(唐代)

相和歌辞。铜雀妓,唐代,刘商,

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
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仍令身殁后,尚足平生欲。
红粉横泪痕,调弦空向屋。举头君不在,唯见西陵木。
玉辇岂再来,娇鬟为谁绿。那堪秋风里,更舞阳春曲。
曲终情不胜,阑干向西哭。台边生野草,来去罥罗縠。
况复陵寝间,双双见麋鹿。

1

【正宫】醉太平 寒生玉壶,

【正宫】醉太平 寒生玉壶,,元代,阿里耀卿,

寒生玉壶,香烬金炉,晚来庭院景消疏,闲愁万缕。胡蝶归梦迷溪路,子规叫月啼芳树,玉人垂泪滴珍珠,似梨花暮雨。

90

【仙吕】翠裙腰 闺怨晓来雨

【仙吕】翠裙腰 闺怨晓来雨,元代,关汉卿,

闺怨

晓来雨过山横秀,野水涨汀洲。阑干倚遍空回首。下危楼,一天风物暮伤秋。

【六幺遍】乍凉时候,西风透。碧梧脱叶,余暑才收。香生凤口,帘垂玉钩,小院深闲清昼。清幽,听声声蝉噪柳梢头。

【寄生草】为甚忧,为甚愁?为萧郎一去经今久。玉台宝鉴生尘垢,绿窗冷落闲针锈。岂知人玉腕钏儿松,岂知人两叶眉儿皱!

【上京马】他何处,共谁人携手,小阁银瓶殢歌酒。早忘了咒,不记得,低低耨。

【后庭花煞】掩袖暗含羞,开樽越酿愁。闷把苔墙画,慵将锦字修。最风流,真真恩爱,等闲分付等闲休。

42

【大石调】六国朝

【大石调】六国朝,元代,睢景臣,

收心

长江浪险,平地风恬。恨世态柳颦频眉,顺人情花笑靥。乌兔东西急,白发重添;寒暑往来侵,朱颜退染。穿花蝶愁扃绿锁,营巢燕恨籁朱帘。蝶入梦魂潜,燕经秋社闪。

【摧柏子】拜辞了桃腮杏脸,追逐回雪鬓霜髯,死灰绝焰。腹难容曩日杯盘,身怎跳而今坑堑?去奢从俭。六桥云锦,十里风花,庆赏无厌。四时独占,花溪信马,莲浦乘舟,菊绽霜严,雪残梅堑。鸟呼人至,鹤送猿迎。酒肴随分,费用从廉,就清流洗痕濯玷。

【幺】烟花簿敛,风尘户掩,再谁曾制关抽店?尽亚仙嫁了元和,由苏氏放番双渐。罢思绝念,忘却旧游。魔女魂香,野狐涎甜,觉来有验。抽箱罗帕,倒袋香囊,将俺拘钳,做科撒阽,浮花浪蕊。胜馥残豪,你能搽抹,谁敢粘沾,倒榻鬼赖人支拈瓦!

【归塞北】呆娇艳,自要苦厌厌。觅见银山无采取,寻着钱树不揪撏,典卖尽妆奁。

【尾】零替了家私怕搜检,缺少了些人情我应点。情瞒儿出尖,谁负债拿着我还欠?

42

杂诗二首 其一

作者:曹丕(魏晋)

杂诗二首 其一,魏晋,曹丕,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89

过鲁墟先太傅旧隐

作者:陆游(宋代)

过鲁墟先太傅旧隐,宋代,陆游,

桑竹萧条带夕阳,故居依约古河傍。颓垣坏甃无寻处,父老犹言学士庄。

93

浣溪沙 和无咎韵

作者:陆游(宋代)

浣溪沙 和无咎韵,宋代,陆游,

漫向寒炉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

夕阳吹角最关情。忙日苦多闲日少,

51

和运使舍人观潮 其二

和运使舍人观潮 其二,宋代,范仲淹,

把酒问东溟,潮从何代生。宁非天吐纳,长逐月亏盈。

暴怒中秋势,雄豪半夜声。堂堂云阵合,屹屹雪山行。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巨防连地震,群楫望风迎。

踊若蛟龙斗,奔如雨雹惊。来知千古信,回见百川平。

破浪功难敌,驱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凭此发威名。

67

戏作试问堂前石五首 其三

作者:虞集(元代)

戏作试问堂前石五首 其三,元代,虞集,

为问堂前石,何无藤蔓缠?金莲疑可致,紫菊若为妍。

旧梦遗波浪,閒情阅岁年。祇缘相识久,亲为濯清泉。

55

和王绚道赠高七植竹

作者:刘攽(宋代)

和王绚道赠高七植竹,宋代,刘攽,

人言植物中,唯竹类有德。虚心道所存,外劲礼自饰。

风霜不改阴,一何金玉色。丘泽无变根,还如古人直。

繁花岂无实,所待鹓鸾食。卑枝亦可栖,不许鸱鸢息。

为君裁管籥,于此谐金石。为君度短长,于此齐寻尺。

济川倚巨楫,扶老杖轻策。大厦莞簟安,射侯弓矢力。

乃知天材美,固待君子识。饱闻昆崙秀,盛说潇湘碧。

岂曰生不迁,念当厚封植。惟君傲声利,心远地更僻。

择交独此君,开径如三益。清风共忘言,明月为莫逆。

还当扫尘榻,会待遗名客。

18

四月望日会兴庆池

作者:韩琦(宋代)

四月望日会兴庆池,宋代,韩琦,

莫厌烦蒸共此行,临流台榭极高明。风前自得披襟兴,林杪时闻脱裤声。

洞竹交阴冠盖爽,砌泉争响梦魂清。凭轩最切云霓望,日待民田雨足耕。

84

直夜

直夜,宋代,钱惟演,

千庐徼道发传呼,帝宇沉沉璧月孤。

重橑祇闻喧斗鼠,危枝谁见绕惊乌。

石螭霜重连钩盾,玉虎冰消下辘轳。

素发自怜同骑省,一竿何日钓秋鲈。

1

赠吴昌国二首 其一

作者:朱松(宋代)

赠吴昌国二首 其一,宋代,朱松,

居越与谁语,得君宽我愁。颇惊三日别,更为一樽留。

食藿有馀味,泣河非所谋。相看抚身世,容与愧苍鸥。

49

和持国听琵琶二首 其二

和持国听琵琶二首 其二,宋代,范纯仁,

须知绝艺好娱宾,能使知音作伯伦。累月应将笞乐籍,恐公重作独醒人。

92

题梅图

作者:陈深(宋代)

题梅图,宋代,陈深,

玉妃还绛嵌,委佩烟江演。

瑶华振英采,照曜山水春。

海若不敢受,谓是天上珍。

掌管倩姮氏,封妨烦滕神。

风標二公子,素服靓且新。

邂逅蓬莱使,翩然与相亲。

尽师何从见,泚笔开清真。

数幅县高堂,一洗凡格尘。

我欲商妙语,唤起逋仙人。

94

白云洞呈韦曾诸君

作者:何亮(明代)

白云洞呈韦曾诸君,明代,何亮,

石室初开且放歌,樽前词赋有羊何。窗含翠色秋厓静,门落寒声夜瀑多。

旅雁带霜来洞口,海云催雨过山阿。相逢一笑真非偶,兴剧谁挥往日戈。

33

参政大资毗陵张公挽诗十首 其一

参政大资毗陵张公挽诗十首 其一,宋代,周麟之,

淝上英游远,江南庆系长。二卿双戟贵,七叶一门光。

早负鹏天阔,先分桂籍香。中兴谁第一,勋烈在旂常。

19

夏日过王光禄飞云洞宴集

夏日过王光禄飞云洞宴集,明代,卢龙云,

十亩烟霞覆短墙,中开三径引求羊。琴尊自美谈玄宅,宾从时过醉白堂。

台倚高云临大野,池通新水着浮航。当朝若更徵岩穴,未许林园混酒狂。

64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