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证道歌·证道歌

龙象蹴踏润无边,腾云驾雾谒诸天。

帝释惊惶无处避,寻光烛理扣金仙。

0

诗文译文

龙象蹴踏润无边,

腾云驾雾谒诸天。

帝释惊惶无处避,

寻光烛理扣金仙。

诗文简析

《颂证道歌·证道歌》是宋代释印肃创作的一首诗词。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释印肃对道教中证道过程的赞美和向往。诗中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证道者的威严和神圣。

首句“龙象蹴踏润无边”,描述了证道者的力量和威严,以龙象为喻,象征着威武和庄严。蹴踏润无边,则表达了证道者超越尘世的境界,具备无穷无尽的力量和智慧。

接着,“腾云驾雾谒诸天”,揭示了证道者的高贵和卓越。腾云驾雾象征着超脱纷扰,达到高远的境界。谒诸天则意味着证道者能够通达天人之间的奥秘,与神明亲近。

下一句“帝释惊惶无处避”,表明帝释(指佛教中的佛和菩萨)在证道者显现的时候感到震惊和无所遁形。这句味深长,表达了证道者的伟大和超越凡人的境界。

最后一句“寻光烛理扣金仙”,强调了证道者的智慧和修行成果。寻光烛理表示证道者追求真理和智慧,扣金仙则意味着与仙人的接触和交流。这句诗体现了证道者的卓越和超凡的智慧境界。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形象的描绘和隐喻的运用,将证道者描绘成具有威严、神圣和超凡力量的存在。诗中传递了对道教中证道过程的赞美和对证道者境界的向往,展现了作者对超越尘世、追求真理和智慧的理想追求。

释印肃

释印肃(一一一五~一一六九),号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六岁从寿隆院贤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发,高宗绍兴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开元寺受戒。游湖湘,谒大沩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归寿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营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卷上《年谱》、《悟道因缘》、《塔铭》。 印肃诗,辑自《普庵印肃禅师语录》,编为三卷。

其他诗经

满庭芳

满庭芳,近现代,陈振家,

天放柔晴,风吹轻暖,涵青波影粼粼。湖山烟霭,渐润草茵匀。

岸畔窥春柳眼,才抽翠、便弄腰身。禽歌里,红喧绿闹,物候一时新。

年年春信验,天公毕竟,爱物情殷。恨能令春回,却不饶人。

大块生机处处,纵枯树、也转精神。偏凭地,不教人体,一并返青春。

55

两仪殿赋柏梁体

两仪殿赋柏梁体,唐代,李世民,

绝域降附天下平,——李世民
八表无事悦圣情。——淮安王
云披雾敛天地明,——长孙无忌
登封日观禅云亭,——房玄龄
太常具礼方告成。——萧瑀

52

同叶上舍元址读书观海卫回龙庵两月揽景兴怀托以歌咏无伦次也共得二十六章 其一

作者:姚燮(清代)

同叶上舍元址读书观海卫回龙庵两月揽景兴怀托以歌咏无伦次也共得二十六章 其一,清代,姚燮,

荧荧孤灯光,兀兀两人影。万竹环屋喧,风止亦不静。

君心薄九霄,我怀落千顷。我为朱鳞翔,君为元鹤警。

阊阖摩云旓,其光动瀴溟。斗阁绝缘依,坐有六合迥。

敢作虚无逃,相期在素秉。帘影转绿萝,夜气极清耿。

1

贺新凉·愚园听南海劳泮撷弹琴,兼示田东生

作者:邹韬(清代)

贺新凉·愚园听南海劳泮撷弹琴,兼示田东生,清代,邹韬,

眼界知音少。望茫茫、大千尘海,难赓绝调。两美琴缘湖上合,共印愚园鸿爪。

是南海、东山■佼。更有传神阿堵手,萃萍踪、共种王孙草。

消夏馆,契怀抱。

江乡非比神仙岛。慕成连、请弹一曲,金徽秋扰。

雁落平沙三弄后,空际天风浩浩。知君等、清流人表。

鼓吹休明同奏雅,广陵弦、可抵中西宝。求一幅,写生稿。

22

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

作者:苏轼(宋代)

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复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宋代,苏轼,

东邻主人游不归,悲歌夜夜闻春相。门前人闹马嘶急,一家喜气如春酿。

王事何曾怨独贤,室人岂忍交谪谤。大儿踉蹡越门限,小儿咿哑语绣帐。

定教舞袖掣伊凉,更想夜庖鸣瓮盎。题诗送酒君勿诮,免使退之嘲一饷。

14

郊居

作者:陆游(宋代)

郊居,宋代,陆游,

平生万事不容求,惟有郊居志已酬。

更漏远城鸡唱晓,岁时无历叶知秋。

潮生小舫行收荻,月落长歌起饭牛。

已作幸民仍醉死,人间毁誉判悠悠。

43

送李生白华岩修道

送李生白华岩修道,宋代,王安石,

白华岩主是金仙,假作山僧学道禅。

珍重此行吾不及,为传消息结因缘。

49

题刘道原墓次刚直亭

题刘道原墓次刚直亭,宋代,杨万里,

山南山北蔚松楸,四海千年仰二刘。

迂叟馈缣宁冻死,伯夷种粟几时秋。

平生铁作三尺喙,土苴人间万户侯。

庐阜作江江作阜,始应父子不傅休。

59

寄题周元吉左司山居三咏·适庵

寄题周元吉左司山居三咏·适庵,宋代,杨万里,

莫道蒪鲈不近名,尽谈鹏鷃未忘情。

醉中赌得苕溪月,醒後还输茂苑莺。

岂但二豪俱不见,向来三杰亦何成。

有人来问适庵趣,便是公荣也一觥。

97

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十四首奉寄

作者:裴潾(唐代)

前相国赞皇公早葺平泉山居暂还憩…十四首奉寄,唐代,裴潾,

动复有原,进退有期。用在得正,明以知微。夫惟哲人,
会且有归。静固胜热,安每虑危。将憩于盘,止亦先机。
植爱在根,钟福有兆。珠潜巨海,玉蕴昆峤。披室生白,
照夜成昼。挥翰飞文,入侍左右。出纳帝命,弘兹在宥。
历难求试,执宪成风。四镇咸乂,三阶以融。捧日柱天,
造膝纳忠。建储固本,树屏息戎。彼狐彼鼠,窒穴扫踪。
我力或屈,我躬莫污。三黜如饴,三起惟惧。再宾为宠,
一麾为饫。昔在治繁,常思归去。今则合契,行斯中虑。
有凤自南,亦翙其羽。好姱佳丽,于伊之浒。五彩含章,
九苞合矩。佩仁服义,鸣中律吕。我来思卷,薄言遵渚。
凿龙中辟,伊原古奔。下有秘洞,豁起石门。竹涧水横,
松架雪屯。岫环如壁,岩虚若轩。朝昏含景,夏凊冬温。
南溪回舟,西岭望竦。水远如空,山微似巃。二室峰连,
四山骈耸。五女乍欹,玉华独踊。云翔日耀,如戴如拱。
飞泉挂空,如决天浔。万仞悬注,直贯潭心。月正中央,
洞见浅深。群山无影,孤鹤时吟。我啸我歌,或眺或临。
鸟之在巢,风起林摇。退翔城颠,翠虬扪天。雨止雪旋,
亦息于渊。人皆知进,我独止焉。人皆务明,我独晦焉。
邈矣其山,默矣其泉。
寝丘之田,土山之上。孙既贻谋,谢亦遐想。俭则为福,
华固难长。宁若我心,一泉一壤。造适为足,超然孤赏。
其风自西,言发帝庭。飘彼黄素,堕于山楹。公拜稽首,
靡敢受荣。宸严再临,俾抚百城。恋此莫处,星言其征。
公昔南迈,我不及睹。言旋旧观,莫获安语。今则不遑,
载鶱载举。离忧莫写,欢好曷叙。怆矣东望,泣涕如雨。
山嵇之旧,刘卢之恩。举世莫尚,惟公是敦。哀我蠢蠢,
念我谆谆。振此铩翮,扇之腾翻。斯德未报,只誓子孙。
迢迢秦塞,南望吴门。对酒不饮,设琴不援。何以代面,
寄之濡翰。何以写怀,诗以足言。无密玉音,以慰我魂。

86

后苑观双竹

作者:胡宿(宋代)

后苑观双竹,宋代,胡宿,

瑞植昭天产,祥枝感帝临。均承元化力,同抱岁寒心。

异禀笙箫质,全包律吕音。孤根皆出地,劲节约成林。

蒙润非烟近,含滋御水深。风前交吐籁,月底互翻阴。

秋实思威凤,春条宿绮禽。留观停翠葆,托赏集华簪。

苍震犹乘卦,商岩近作霖。天支从此茂,长覆玉山岑。

81

信笔

作者:王令(宋代)

信笔,宋代,王令,

纷纷世趣竟多途,失在从人得在吾。

苟获一时儿女笑,定罹千古圣贤诛。

微生何事疑人佞,孟子当年亦自迂。

满眼悠悠懒商较,尽留来者议贤愚。

37

拟苏少卿寄内

作者:张嵲(宋代)

拟苏少卿寄内,宋代,张嵲,

话别河梁上,踟蹰古道边。

男儿重意气,握节向幽燕。

一来单于庭,五闰犹未还。

黄云愁瀚海,朔雪暗燕然。

寒柳春犹白,河水暖尚坚。

有怀幽闺妇,二八政婵娟。

寄言当永决,欲语讵能宣。

忍苦聊相待,恐乖全盛年。

二事热中肠,吞声徒向天。

纷纷节髦落,泪尽秋风前。

15

新月

作者:刘攽(宋代)

新月,宋代,刘攽,

稍见桑榆上,还沈河汉西。气凉知露白,天阔见星低。

静色馀帘额,回光射鸟栖。城乌偏可恨,到晓不休啼。

42

无题·巫阳归梦融

作者:杨亿(宋代)

无题·巫阳归梦融,宋代,杨亿,

巫阳归梦融千峰,辟恶香消翠被浓。

桂魄渐亏愁晓月,蕉心不展怨春风。

遥山黯黯眉长敛,一水盈盈语未通。

漫托鹍弦传恨意,云鬟日夕似飞蓬。

70

二十七日复雪用东坡聚星堂雪韵禁物体作诗约

作者:赵蕃(宋代)

二十七日复雪用东坡聚星堂雪韵禁物体作诗约,宋代,赵蕃,

温风忽来振柯叶,翻覆手间重变雪。

天公作事岂容料,坐使南人惊旷绝。

朝来送客到江浒,冻骨凛凛吹欲折。

归来席户已迷漫,芋火拨残灰没灭。

眼中所历要摹写,拙笔难书非被掣。

叩门好事忽有饷,一盏径能生脸缬。

昌黎咏雪故雄健,取喻未免收琐屑。

争如欧苏两仙伯,一白邂遮群愧瞥。

我今困客乃自困,韩非说难竟死说。

戏诗还与作官同,大错知合几州铁。

47

二月十二日偶题

作者:赵蕃(宋代)

二月十二日偶题,宋代,赵蕃,

空庭无人风自扫,风定时闻有啼鸟。

簿书幸免苦束缚,文字何妨恣探讨。

菊汤瀹茗杂鼠蓂,瓦炉欲作风泠泠。

睡魔于此不得灵,檐间卧对山横青。

57

独过和津阁二首

作者:赵蕃(宋代)

独过和津阁二首,宋代,赵蕃,

忆昔孟东野,作尉悲龙钟。

有时即景赋,大吏怒不容。

我痴会移官,避事得养慵。

寄语鸥鹭辈,勿惊足音跫。

9

送刘枢密留守建康

作者:张栻(宋代)

送刘枢密留守建康,宋代,张栻,

整驾欲南鹜,乃复送公舟。

公行民所瞻,原言勿淹留。

向来秉事枢,正色有忠谋。

坐觉国势尊,已验权网收。

如何霖雨泽,偏使及南州。

新春紫诏下,闻者宽百忧。

谁长今重镇,百万宿貔貅。

控江抚长淮,声势接上流。

吾皇志经略,此地合绸缪。

不应万全策,岁月空悠悠。

先当植本根,次第施良筹。

未闻欲外攘,而乃忽内修。

幕府方宏开,人才要旁搜。

可不念葑菲,惟当别薰莸。

留钥岂淹久,即归侍前旒。

尽舒医国手,调瘵会有瘳。

还忆遐荒守,时能寄音不。

22

寄刘景烈

作者:刘敞(宋代)

寄刘景烈,宋代,刘敞,

汉设重关斥塞垣,诏移飞将护秋屯。胡人无复窥南牧,燕客时应祭北门。

清酒肥牛宴长日,轻车精骑猎平原。少年真得军中乐,况复诗书盛讨论。

68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