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二章

丞相之去,乃还印绶。

乃饬车轮,如彼涸律。

时靡翔羽,时靡游鳞。

寂兮寂兮,岂有嘉宾。

0

诗文译文

丞相之去,乃还印绶。

丞相离去,归还官印和绶带。

乃饬车轮,如彼涸律。

然后整理车轮,像那干涸的琴弦。

时靡翔羽,时靡游鳞。

有时候没有翱翔的羽毛,有时候没有游动的鳞片。

寂兮寂兮,岂有嘉宾。

寂静啊,寂静啊,怎会有贵宾前来。

诗文简析

《丞相二章》是宋代梅尧臣所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丞相离去时的场景和情感。

诗文赏析

丞相之去,乃还印绶。

丞相离去,归还官印和绶带。

乃饬车轮,如彼涸律。

然后整理车轮,像那干涸的琴弦。

时靡翔羽,时靡游鳞。

有时候没有翱翔的羽毛,有时候没有游动的鳞片。

寂兮寂兮,岂有嘉宾。

寂静啊,寂静啊,怎会有贵宾前来。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丞相离去的情景,表达了离别的凄凉和孤寂之感。丞相归还官印和绶带,象征着他离开了权力和荣耀的舞台,回归平凡的生活。诗中的车轮和涸律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时间的停滞和生活的枯寂。诗中提到的羽毛和鳞片的缺失,暗示了丞相离去后,没有了令人羡慕和追随的人物。整首诗以寂静的氛围营造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反映了作者对离别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以及对离别和孤寂的描绘,展现了宋代文人对权力和名利的思考和反思。同时,诗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也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人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其他诗经

金莲出玉花 继张修祖殿试韵 拆口字起

作者:马钰(元代)

金莲出玉花 继张修祖殿试韵 拆口字起,元代,马钰,

传天际。小金婴能补缀。白绒清。物随针绣我心。灵无影。八刀圭谁可饮。友张翁。客邀观七宝宫。

20

【双调】新水令 听楼头画鼓

【双调】新水令 听楼头画鼓,元代,蒲察善长,

听楼头画鼓打三更,绣帏中枕余衾剩。明朗朗窗前月,昏惨惨塌前灯。我这里独倚定帏屏,檐间铁好难听!

【驻马听】聒煞我也当当丁丁,恰便似再出世陈抟睡不成。度一宵如同百岁,捱一朝胜似三春。金炉香烬酒初醒,孤眠那怕心肠硬。闲愁可惯经?惟有相思最是难熬的症。

【乔牌儿】一回家睡不着独自个寝,非干是咱薄幸。没来由簪折瓶沉井,将鸳鸯两下里分。

【雁儿落】常想花前携手行,月下肩相并。罗被翻浪红,玉腕相交定。

【得胜令】担不得翠弯眉黛远山青,红馥馥桃脸褪朱唇。细袅袅杨柳腰肢瘦,齐臻臻青丝髻绾云。天生下精神,更那堪十指纤纤嫩。描不就丹青,比天仙少个净瓶。

【川拨棹】不由我泪盈盈,听长空孤雁声。我与你暂出门庭,听我丁宁。自别情人,雁儿,我其实捱不过衾寒枕冷,相思病积渐成。

【七弟兄】雁儿,你却是怎生?暂停,听我诉离情。一封书与你牢拴定,快疾忙飞过蓼花汀,听人家寝睡长门静。

【梅花酒】雁儿呀呀的叫几声,惊起那人听,说着咱名姓,他自有人相迎。从别后不见影,闪得人亡了魂灵。罗帷中愁怎禁,则为他挂心情。朝忘餐泪如倾,曲慵唱酒慵斟。

【收江南】雁儿,可怜见今宵独自个冷清清,你与我疾回疾转莫留停,山遥水远煞劳神。雁儿,天道儿未明,且休要等闲寻伴宿沙汀。

【尾】你是必休倦云淡风力紧,我这里想谁医治相思病。传示我可意情人,休辜负海誓山盟。唱道性命也似看承,心脾般钦敬。唯办你鹏程,我这里独守银釭慢慢的等。

63

【中吕】醉春风 清高七国谋

作者:曾瑞(元代)

【中吕】醉春风 清高七国谋,元代,曾瑞,

清高

七国谋臣诏,三闾贤相贬。官极将相位双兼,险,险,险。众口难箝,您也久占,俺咱常严。

【幺】狼虎途中慊,山村酒兴染。引开醉眼舞青帘,飐,飐,飐。金橘香甜,玉蛆浮酤,绿醅醇酽。

【最高歌】醒时长啸掀髯,醉后高歌入崦。竹溪花坞山庄掩,门映遥岑数点。

【喜春来】客来椀镟巡山店,鹤去松阴转屋檐。野塘消遣酒频添,杯潋滟,不顾老妻嫌。

【普天乐】无拘钤,绝忧念,山岚湖潋,浪静风恬。篱菊忏,风云俭,隐迹埋名随时浙,任当途谁污谁廉。田租自敛,糇粮不歉,世事休呥。

【卖花声煞】悬河口紧闭山水间潜,经纶手忙抄尘世上闪。书万卷撑肠稳支拈瓦,有感幽怀露光焰,吐虹霓作歌挥剑。

32

清平乐·溪回沙浅

清平乐·溪回沙浅,宋代,辛弃疾,

溪回沙浅。红杏都开遍。鸂鶒不知春水暖。犹傍垂杨春岸。片帆千里轻船。行人想见敧眠。谁似先生高举,一行白鹭青天。

86

送韩子云检正将漕江东二首 其二

送韩子云检正将漕江东二首 其二,宋代,杨万里,

名下得佳句,梦中哦半生。未逢心已契,相见眼偏明。

复此匆匆别,苍然惘惘情。非关风外树,侬自作离声。

47

百一诗 其十五

作者:应璩(魏晋)

百一诗 其十五,魏晋,应璩,

太官有馀厨,大小无不卖。岂徒脯与糗,醯醢及盐豉。

59

三言诗

作者:崔骃(两汉)

三言诗,两汉,崔骃,

屏九皋,咏典文。披五素,耽三坟。

4

望京楼

望京楼,唐代,李逢吉,

祗役滞南服,颓思属暮年。闲上望京台,万山蔽其前。

落日归飞翼,连翩东北天。涪江适在下,为我久潺湲。

中叶成文教,德威清远边。颁条信徒尔,华发生苍然。

寄怀三峰守,岐路隔云烟。

17

读晏子春秋

作者:刘敞(宋代)

读晏子春秋,宋代,刘敞,

平生实善交,厚薄等新故。解骖济越石,调禄谓车御。

犹称礼偪下,未免俭则固。高风往既息,颓迹后方骛。

陈妾轻绮纨,贤士敝襦裤。若人不重得,遗论今始布。

吾亦太史徒,执鞭所欣慕。

18

岁暮北亭怀子京宛丘二首 其一

作者:宋庠(宋代)

岁暮北亭怀子京宛丘二首 其一,宋代,宋庠,

岁晏坐孤壁,心驰千里馀。何言共被乐,方叹专城居。

野阔江海漫,风高天地虚。愿言逐归鸟,无翼将焉如。

48

题鹤林丈室用俞紫薇韵

作者:施枢(宋代)

题鹤林丈室用俞紫薇韵,宋代,施枢,

物我相忘付八还,偶来琼舘扣霞关。

玉峰自有三生约,尘世真同一梦间。

华表风清丹顶去,缑山月冷碧笙闲。

当知象外机无息,肯羡黄金系九环。

35

分题赋得白樱桃

作者:王称(明代)

分题赋得白樱桃,明代,王称,

嫩叶雕轻翠,新葩倚淡妆。鸟来云度影,人静月笼香。

未拟收珠实,先应倒玉觞。纶巾才欲岸,微坠露华凉。

94

感寓 其十五

作者:王称(明代)

感寓 其十五,明代,王称,

金行昔驰驭,胡马窥神州。诪张厌神鬼,狂恣轻王侯。

蹴踏五都裂,秽浊三精收。上天实祸淫,所佑在祥休。

岂伊否泰运,一气恒相遒。经过览故墟,落日黄云浮。

冥穹不可讯,泾渭方安流。

75

初二日南豅

作者:韩淲(宋代)

初二日南豅,宋代,韩淲,

八年趁得梅花发,忽到窗前把一杯。岁晚心情吾醉矣,人应问我数能来。

82

除夕前一日溪岸晚步 其一

作者:韩淲(宋代)

除夕前一日溪岸晚步 其一,宋代,韩淲,

春动高溪水,交游独有君。人情虽澹澹,物色已欣欣。

香转梅梢日,光分岭外云。林亭同眺久,竟把一杯醺。

96

为古艾郑子刚赋可轩 其二

作者:陈郁(宋代)

为古艾郑子刚赋可轩 其二,宋代,陈郁,

不容不办屋三间,出即扃幽退隐闲。我蔽一言君记取,黄扉未必似青山。

62

句 其三

句 其三,宋代,王得臣,

汉阳太守文章伯,政事多闲爱宾客。

76

唐彭州改创南楼为赋长歌

唐彭州改创南楼为赋长歌,宋代,程公许,

小洛阳城春日酽,翠幕家家誇国艳。围花命酒十日狂,何如水月山云日日长相见。

西州藩牧最佳处,古木阴森湖潋滟。湖漘杰观倚南墙,剥雨催风岁久不能缮。

后先知有几贤牧,因循何啻阅亭传。算缗惧不贷主计,星火那能恤诸县。

丹崖唐侯来布宣,世故平生金百鍊。能将奸阱先杜敛,不劳民膜加针砭。

焦心常念足公储,退食遑暇娱宾燕。迨兹再稔治最成,聊尔计工财力羡。

岧峣飞槛抗云表,显敞华堂屹湖面。搜揽一州胜处寻丈间,恍觉蓬莱鳌首抃。

楼成侯已迫瓜戍,澹云寒烟有馀恋。君不见高詹事,吟诗花屿巴笺绚。

又不见宋朝散,照坐鞋红玉壶劝。至今子美子瞻诗集中,能使吾州千古风流擅。

唐侯美政前哲同,能自勒文比黄绢。谫陋愧我拙吟咏,漫绾秋蛇污碑篆。

江山风月今犹昔,墨客词人元不欠。谁能落笔万丈飞晴虹,九鼎雪山之银堋江练。

92

题陈和仲尊明亭

作者:袁甫(宋代)

题陈和仲尊明亭,宋代,袁甫,

非德不尊,非道不明。

爰取斯义,以句吾亭。

亭在山巅,气象巍然。

山从何来,蜿蜿蜒蜒。

我坐亭上,极目一望。

群峰毕朝,尊无与搞。

我抚亭下,万状难写。

一一分明,入我盏斝。

有时携筇,偕二三朋。

莫知我心,独抚孤松。

33

至长陵望茂陵有感

作者:谢铎(明代)

至长陵望茂陵有感,明代,谢铎,

北门谁筑此幽都,形胜天门绝代无。四塞山河归一统,万年陵寝壮雄图。

梦惊清跸还驰道,痛忆遗弓在鼎湖。望断六龙新蜕地,九疑何处是苍梧。

34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