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陆宣公祠

冰玉为骨秋为神,堂堂内相真天人。

谏草数百垂清芬,仁义一洗功利尘。

刳肝沥血空排云,白日不鉴吾忠勤。

奉天诏下哀痛新,将士感泣天亦闻。

皇威雷动清九垠,一纸可敌百万年军。

草茅学古期致君,以额扣阍九虎嗔。

玉堂云雾当华津,秋耿何不批龙鳞。

一尊酹古凄夕曛。鵷湖之水春复春。

82

诗文赏析

冰玉为骨秋为神,

在陆宣公祠中,神像雕刻得冷峻如冰,神灵的形象与秋天的气息融为一体。

堂堂内相真天人。

祠堂内部庄严肃穆,仿佛真实地展现了神人的形象。

谏草数百垂清芬,

这里的谏草指的是陆宣公提出的忠言逆耳之言,数百年来一直传承下来,散发出清香。

仁义一洗功利尘。

陆宣公以其仁义之心洗净功利之尘,表达了他高尚的品质和追求。

刳肝沥血空排云,

形容陆宣公忠诚无私,舍己为国,甘愿流尽热血,但却无法遮蔽其光辉。

白日不鉴吾忠勤。

白昼的太阳都无法照亮我辛勤的忠诚之心,表达了陆宣公的忠诚与伟大。

奉天诏下哀痛新,

天子下诏哀悼陆宣公的逝世,表达了天子对其功绩和品德的赞扬与惋惜。

将士感泣天亦闻。

将士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天空也听到了他们的哭泣声。

皇威雷动清九垠,

皇帝的威严震动了九重天,显示了皇帝的威望和声威。

一纸可敌百万年军。

一封诏书就能威慑百万年的敌军,彰显了陆宣公的声望和威信。

草茅学古期致君,

作者自比为采草编茅的古人,期望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风范来效忠君主。

以额扣阍九虎嗔。

作者表示愿意以自己的额头来碰触阍者(守门之虎),以表达他的忠诚。

玉堂云雾当华津,

祠堂中的云雾弥漫,仿佛华津(华丽的泉水)一般,装点了神圣庄严的氛围。

秋耿何不批龙鳞。

秋天的光辉为何不映照出神龙的鳞甲,暗示着祠堂中的光彩和庄严。

一尊酹古凄夕曛。

诗词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英雄的哀思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其他诗经

山家五首 其三

作者:陆游(宋代)

山家五首 其三,宋代,陆游,

长生固非道,得道自长生。书不传关尹,言谁契广成。

罗浮观日出,句曲听松声。闻说长安好,何妨醉太平。

19

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

作者:黄佐(明代)

五坡岭文山丞相表忠祠,明代,黄佐,

间关炎岭奋霓旌,谁道平胡竟不成。三户有人消楚恨,八公无险慑秦兵。

魂随精卫填南海,碧化苌弘向北平。正气到今凝不散,年年花鸟自江城。

30

寄伦穗石

寄伦穗石,明代,王渐逵,

文珠生合浦,美玉产蓝田。白虹贯穷旻,潜光媚重渊。

幽深岂不远,至宝纷目前。散樗盈道傍,匠石相弃捐。

嫫母充井闾,形容希见怜。婘华自钟眷,丑拙夫奚叹。

从古谅斯造,谁能测其然。姬公勤日赅,孔辙母停巡。

多才信为累,居德日已迁。轮辕迈攸往,致饬在朱殷。

姱脩起神媚,荏苒伤岁年。愿言惧流光,毋为贻悔愆。

50

放歌赠宋君仲温

作者:沈铉(明代)

放歌赠宋君仲温,明代,沈铉,

宋君旷荡士,儒服非狂生。

笔扫千军陈,胸藏数万兵。

銛豪破纸竟何益,按图折御分纵横。

鱼丽鸟翼谈者易,野雉家鸡人目盲。

当时管乐已黄土,白璧往往遭蝇营。

荒城不启尘四塞,拔剑斫地浮云行。

十年驱走尚豪侠,许人一诺千金轻。

低头拜东野,捐官识韩荆。

苦心为知己,嗜胆报仇争。

挽辂西入关,装刀从北征。

途穷亦知时不利,俯首抑气随将迎。

萧萧破屋漏星雨,妻子顾笑形神清。

东家小儿夸褶鞍,西家老奴项领成。

尔独胡为昧生理,长躯七尺夸人英。

城头雨声如建瓴,泥污厚地天无晴。

我留君家醉十日,谑浪颠倒呼侬伧。

请君弃掷几上笔,为君拾留墙角檠。

眼中世事如转目,勿谓贫贱忘交情。

气酣中热双耳赤,细语向人肝胆倾。

玉壶击缺歌浩浩,不作老腐咿嘤声。

促君起望东南气,三台泰阶何夕平。

我有长策,君有长缨。

危可安,乱可宁。

慎勿轻受虞人旌,慎勿虚看处士星。

丈夫事业须磊落,富贵逼君君莫惊。

28

阮郎归

阮郎归,宋代,胡文卿,

良辰佳景列华筵。笙歌奏筦弦。位居荣显子孙贤。功名事双全。
庆祝寿,拜尊前。重重福禄坚。愿如彭祖寿齐年。金杯劝寿仙。

32

【双调】新水令 风凰台上忆

【双调】新水令 风凰台上忆,元代,关汉卿,

风凰台上忆吹箫,似钱塘梦魂初觉。花月约,凤鸾交,半世疏狂,总做了一场懊。

【驻马听】黄诏奢豪,桑木剑熬乏古定刀;双郎穷薄,纸糊锹撅了点刚锹。怕不待争锋取债恋多娇,又索书名画字寻人保。枉徒劳,供钱买笑教人笑。

【落梅风】姨夫闹,咱便晓,君子不夺人之好。他揽定磨杆儿夸俏,推不动磨杆上自吊。

【步步娇】积趱下三十两通行鸦青钞,买取个大笠子粗麻罩。妆甚腰,眼落处和他契丹交。虽是不风骚,不到得着圈套。

【甜水令】佳人有意郎君俏,郎君没钞莺花恼。如今等惜花人弄巧,指不过美话儿排,虚科儿套,实心儿少。想着月下情,星前约,是则是花木瓜儿看好。李亚仙负心疾,郑元和下番早。

88

月重轮行

作者:曹丕(魏晋)

月重轮行,魏晋,曹丕,

三辰垂光。

照临四海。

焕哉何煌煌。

悠悠与天地久长。

愚见目前。

圣覩万年。

明闇相绝。

何可胜言。

30

满江红 其四 中秋寄远

满江红 其四 中秋寄远,宋代,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常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云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99

广都道中呈季长

作者:陆游(宋代)

广都道中呈季长,宋代,陆游,

天上石渠郎,能来伴楚狂。

风雪朝并辔,灯火夜连床。

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香。

剧谈那得住,出处要平章。

42

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

作者:陆游(宋代)

十二月二十九日夜半雨雪作披衣起听,宋代,陆游,

腊雪瑞丰登,春雨相发生,二者皆可贺,爱此打窗声。

披衣起静听,萧萧乱疏更。

岂惟肺渴苏,耳目为一清。

孤灯不结花,相对翳复明。

明朝遂除夕,岁月惊峥嵘。

68

过平望三首

过平望三首,宋代,杨万里,

行得三吴遍,清奇最是苏。

树围平野合,水隔别村孤。

震泽非尘世,松陵是画图。

更添一诗老,载雪过重湖。

56

池上竹

池上竹,唐代,杨巨源,

一丛婵娟色,四面清冷波。气润晚烟重,光闲秋露多。
翠筠入疏柳,清影拂圆荷。岁晏琅玕实,心期有凤过。

48

消夏什器偶赋同嶰谷兄弟五首 其三 松篷

消夏什器偶赋同嶰谷兄弟五首 其三 松篷,清代,全祖望,

大龙来下界,忽阻松毛阴。凉气度香气,古心清热心。

雨馀添鬣翠,风至应涛吟。祗恨宵分后,明蟾不可寻。

77

建溪十咏 其八 仙人

作者:杨亿(宋代)

建溪十咏 其八 仙人,宋代,杨亿,

寒潭吞别派,孤屿屹中流。昔有骖鸾客,因名坠马洲。

洪波长赴海,碧树几经秋。城郭何年变,空闻鹤语愁。

94

舣舟龙游

作者:赵蕃(宋代)

舣舟龙游,宋代,赵蕃,

縠波亭下一维舟,小对秋风梳白头。

欲赋新诗欠时体,江河万古叹风流。

66

屡遗公择书且寄以诗皆未得报成父弟书云公择

作者:赵蕃(宋代)

屡遗公择书且寄以诗皆未得报成父弟书云公择,宋代,赵蕃,

与君相从不知乐,别去悬知顿牢落。

一旬两诗三附书,底事来音向人邈。

知君去住良关意,养节忍穷非失计。

如君岂得终布衣,会有高名耀斯世。

我居正在千山底,落叶填门吹不起。

薄醪纵有不敢醉,留待君来相料理。

惠然过我今其时,篱下菊香惊早衰。

南山石老有梅树,要君分韵共哦诗。

80

将至信州呈季承

作者:赵蕃(宋代)

将至信州呈季承,宋代,赵蕃,

行役将穷兴未穷,百篇酬唱与君同。

人间此乐胡能再,何处江西更古融。

88

月夜期江梅两君不至闻在李二审言家饮

作者:刘敞(宋代)

月夜期江梅两君不至闻在李二审言家饮,宋代,刘敞,

日入更洒埽,翛然庭槛空。酒杯落明月,白羽来清风。

佳兴自不浅,幽人无与同。徘徊卧林下,重露沾兰丛。

73

和吴侍郎惠诗

作者:宋庠(宋代)

和吴侍郎惠诗,宋代,宋庠,

最乐乘秋浩气全,洛台归兴满新篇。

霞浆不杂甘辛味,庙瑟都遗掩抑弦。

崑岭希珍惊倦鹊,兰台清吹饮吟蝉。

欲知传诵人多少,正似三都纸贵年。

4

续蒲涧行

续蒲涧行,宋代,赵汝燧,

戊戌正月二十五,摇辔东风蒲涧去。年年今日是时节,飞盖倾城车塞路。

野亭山馆坐不遍,幕天席地千百处。开壶设樏纷酒炙,擘蟹锥蚝间醢脯。

笑言相续乐甚真,礼文不侈意则古。我亦随众穷胜览,先访安期登梵宇。

入春少雨多是晴,穹岩寒溜仅一缕。白云千级逼象纬,沧海万里渺烟雾。

倚栏方快心目远,牛羊下山林壑暮。小儿队队逐归驺,拍手呼舞趁箫鼓。

游人到晚欢未厌,徘徊不忍收樽俎。行穿梅岭还江西,首为南州诧风土。

7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