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重居寺,唐代,张祜,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重廊标板榜,高殿锁金环。更问寻雷室,西行咫尺间。
张祜 字承吉,邢台清河人,唐代著名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金缕曲 唐忽雷,清代,王易,
西蜀多奇种。最难寻,香槽文蜕,刻龙雕凤。当日骊宫方奏罢,深谢君王爱宠。
止消得,玉奴亲捧。何满一声人似醉,任鲛珠、万斛如潮涌。
零落恨,更谁共。
升平歌舞知何用。尽春秋、湖山草草,乱流轻送。几度沧桑曾历遍,剩有一身珍重。
问谁解,轻撚慢拢。但使樊裬今尚在,托鸳弦,话尽兴亡梦。
空鸣咽,泪花冻。
题释骖图,元代,刘基,
关中小儿勇而竞,玉帐貔貅三百乘。焉知道上十二牛,皇天默佑周同姓。
绛宫大厉吼如雷,墨车载甲光照䋿。鹰腾二陵间,剑锋白皑皑。
壮士百战脑涂地,元帅束缚坐草莱。俘囚有血堪衅鼓,自分残膏染齐斧。
万死一生直望外,岂意片言由内主。鸿雁曾伤弓,尚为空弮愁。
犀兕脱匣出,闻呼肯回头。河边解骖徒谫谋,舟中稽首心悠悠。
济河封尸勿云晚,此事终作晋国羞。君不见夫差违子胥,空洒姑苏泣。
丈夫深戒妇人仁,养虎遗患悔莫及。
次韵张敏叔江南僧舍送春之什,宋代,廖刚,
使华綵旆明春江,江边佛国游清凉。柔桑菀菀丝成荫,落花寂寂红馀香。
人间节物易流转,独有日月壶中长。高欢应笑杜陵客,典衣沽酒留风光。
寿襄阃,宋代,李曾伯,
江南三月春事浓,人间处处熙东风。
山阴亭下羽觞举,长安小边箫鼓从。
衣冠酣燕太平久,干戈浸钝铁钺朽。
神州风景虽慷慨,已付新亭一杯酒。
皇天佑宋当此时,乃眷畴作邦家基。
水晶宫里毓奇瑞,翼日生此神仙姿。
平时功业在学术,治道边防讲明出。
遂将姬旦勤劳心,一洗吴人侈奢羽。
襄阳自昔天下雄,形势今处常蛇中。
彤弓玈矢自临牧,轻裘缓带惟从容。
鸡鸣而起夜无寐,切切安危以身系。
四维盘石罔遗虑,千里毫釐尚深计。
一民未饱公足食,一兵尚寒公以衣。
苍颜皓鬓已若瘠,黄童白叟人其嬉。
瞻言二十三郡国,根本其蕃赖封植。
农知奠枕士超距,岂但边人戒生隙。
几番河檄动汉关,折冲随出精神间。
平淮既敌江汉盛,救邢況尽春秋难。
往时国未一兴役,动以千金大农给。
自公边用足幕府,不费中朝一毫力。
往时馈识高师,粟殆不及期年支。
自公留屯上方略,粒米狼戾如京坻。
规模宏大有如此,古犹其难况今撽。
朝廷宿望四海重,中外先生一人耳。
我闻文正腹有百万兵,西贼闻之心胆惊。
胸中武库今十倍,一尘宜弗轒輼侵。
忠定昔年镇全益,一信五年方做得。
况今终始一勤字,十年之间示尝息。
噫嘻楚人申讨无日休,越人生聚几岁周。
规摹止俟机会至,社稷固赖封疆谋。
史毋比公仅羊杜,雅毋咏公止申甫。
昌唐安得十元吉,平蔡惟须一裴度。
黄扉紫闼深帝思,衮衣赤舄行公归。
原公寿躬寿王国,牛马下走亦寿域之黔黎。
金缕曲 其三 药阶桂舟叔客醴陵书后附寄,清代,赵庆熹,
楚地皆奇妙。数行程、某山某水,想曾游到。水驿篷窗山驿店,受尽星霜多少。
闲指点、黄陵之庙。可有鹧鸪啼庙里,说声声、不若归来好。
飘泊意,感同调。
苍茫落日青天小。望城头、咿咿画角,一丝红照。客路加餐须稳健,且吃黄粱饭饱。
切莫向、西风懊恼。记取春江三月浪,把桃花、归买湘波棹。
人聚散,似飞鸟。
满江红 细君生朝,宋代,蔡松年,
春色三分,壶觞为、生朝自劝。清梦断、岁华良是,此身流转。花底少逢如意酒,人生几日春风面。算古来、谁似五噫君,情高远。但无事,身强健。老生涯、分付药炉经卷。闻道恒阳松雪好,游山服要新针线。但莫遣、雅志困黄尘,违人愿。
初冬伍国开有开有看梅之约以雨屡阻至十月既望始共探赏分赋二首 其二,明代,李孙宸,
忆归方四载,四赏故园梅。为爱先春意,同寻泛月杯。
星星冰艳见,细细冷香回。莫以流光感,翻令怀不开。
寿林大司马四十韵,明代,郑善夫,
当代论耆德,先生第一人。行年老益壮,浴已日犹新。
九牧衣冠胄,三朝柱石臣。时流立标准,前辈想丰神。
伊昔遭平世,超然充大宾。东寮注柳肃,内史倒陈遵。
奇思过常调,修能异等伦。一生随日驭,十载在成均。
古学薰移俗,名贤类受甄。牵裾留短草,启事起枯鳞。
琼佩辞仙仗,金陵秉大钧。岂无云锦线,可补舜衣鹑。
鸿运丁天厌,元龟卜世屯。文狸翔粉堞,玉玦下枫宸。
温国言归洛,宣尼罢问津。岁功成者退,初服誓当伸。
几杖苍生慕,松筠白发亲。起居全矍铄,容色愈温纯。
不论临卑幼,都如饮酪醇。达尊人代少,幽意岁华频。
寄癖泉山麓,移舟越水滨。犹能作小楷,亦称戴高巾。
奚用推洪范,终然比大椿。寿临文彦博,子得范纯仁。
极北陈情切,滇南税驾真。言将欢菽水,不是忆鲈莼。
臣父深思子,臣儿愿委身。明王念勋旧,温语蔼丝纶。
李密近还蜀,张良未谢秦。银鱼绾房杜,玉树集陈荀。
莱綵偏宜晚,潘舆每及晨。风吹绿野暮,花发锦堂春。
刺史宣前烈,春官振后尘。品题惟凤鸟,图画必麒麟。
二月山川丽,全闽气象臻。嵩乎钟匪物,甫也降兹辰。
度曲来鹓鹤,称杯拜缙绅。龙门登尚忝,骥尾附何因。
感激吾将仕,沾濡俗到淳。太平若有象,早晚下蒲轮。
浪淘沙 其四 赠常熟张仁卿,清代,黄钧宰,
君以客为家,我亦匏瓜。十年孤系作生涯。同是饥驱归不得,冰雪莺花。
犹幸斗牛槎,不被云遮。一回相见一年赊,纵使年年都见得,几度春华。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