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客二年半,故乡千里余。
儿曹穿草屦,老子挂柴车。
世事杯中物,生涯箧里书。
一廛何日办,衰晚忆吾庐。
我离开家乡已经两年半,
故乡在千里之外。
儿子们穿着草鞋,
老父亲挂着柴车。
世间的事物如同杯中之物,
我的生涯都在箧子里的书中。
何时才能建起自己的房子,
晚年时回忆起我的庐舍。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离开家乡已经很久,思念家乡的情怀。他描述了儿子们穿着草鞋、老父亲挂着柴车的画面,展示了家人们的朴素生活。诗中提到的世间事物如同杯中之物,意味着作者对尘世的冷漠与超脱。他将自己的生涯比喻成一本书,通过书中的文字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人生。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能早日建起自己的房子的渴望,以及晚年时回忆起过往庐舍的思念之情。
: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离开家乡已经很久,思念家乡的情怀。他描述了儿子们穿着草鞋、老父亲挂着柴车的画面,展示了家人们的朴素生活。诗中提到的世间事物如同杯中之物,意味着作者对尘世的冷漠与超脱。他将自己的生涯比喻成一本书,通过书中的文字回忆过去的经历和人生。最后,作者表达了对能早日建起自己的房子的渴望,以及晚年时回忆起过往庐舍的思念之情。
: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离乡背井的生活状态,通过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的体验。诗中的对比手法,如久客与故乡、儿子与老父亲、世事与生涯等,突出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情感的张力。同时,诗句中的意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儿子们穿草鞋、老父亲挂柴车,展示了质朴、朴实的生活场景。整首诗情感真挚,直抒胸臆,让人产生对家乡和亲情的共鸣。通过对诗词的,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家庭和生活的思考和追求。
王炎(1137——1218)字晦叔,一字晦仲,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一生著述甚富,有《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礼记解》、《论 语解》、《孝圣解》、《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等,《全宋词》第 三册录其词五十二首。事迹见胡升《王大监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 《宋史翼》卷二四,参《南宋馆阁续 录》卷八、九。
广州州学记系诗,宋代,蒋之奇,
诸侯之学,是谓泮水。诗人所颂,鲁侯戾止。献馘于是,献囚于是。
采芹则美,饮酒维旨。淮夷来服,觓弓搜矢。其挚维何,元龟象齿。
区区鲁邦,陋无足纪。维泮之兴,功烈如彼。下逮郑国,学校不修。
青青子衿,莫肯来游。谁欲毁之,侨吉厥犹。视其所召,药之则瘳。
我得吾师,实获所求。首善于京,其速置邮。矧在守长,宣化承流。
德音不昭,维职之忧。番禺之学,莫原所作。岁月其绵,栋楹腐恶。
藩级板夷,屋垣圮剥。图像之威,弗丹弗雘。圣经不谈,束置高阁。
讲席其虚,维尘漠漠。譬彼弗殖,萎其将落。于嗟斯民,谁启谁觉。
释老二氏,尚能尊师。岂伊吾儒,曾是弗为。道废若此,莫或耻之。
振而起诸,岂不在兹。爰命鸠材,僝工以时。肇新两序,翼如翚飞。
载辟祠庭,奂其轮而。颐指而化,鬼设神施。乃延师生,来燕来处。
匪怒伊教,载笑载语。笾豆有践,殽核维旅。以妥以侑,礼仪具举。
济间多士,进退规矩。夏弦春诵,各得其所。相彼错薪,有擢维楚。
遐不作人,成是才谞。在汉循吏,时则文翁。修起学宫,成都市中。
常衮在闽,讲导从容。士比内州,岁贡以充。贤不天成,有养自蒙。
谁谓越远,齐鲁同风。憬彼夷蛮,来顺来从。南交厎宁,猗学之功。
无想斋得余所赠《杜诗镜铨》尝有谢诗,今追和之,近现代,刘雄,
于诗无深诣,落笔每伤肆。昔年醉饱馀,更以为游戏。
投老入大庠,切劘得三二。就中子王子,斗室最常至。
清欢不须臾,再会岂容易。尚于网络中,针砭我诗弊。
同好在杜陵,快读欲忘睡。兴来思效颦,浑忘斗筲器。
体物细如发,性情本忠义。得髓须君才,衰朽聊献贽。
谢馀干陆宰惠李廷圭墨,宋代,郭祥正,
集仙昔与文忠游,文采声鸣喧九州。鲲鹏未化忽拓翼,地老天荒云海幽。
箧中尝秘上赐墨,紫金泥印双脊虬。名题廷圭姓氏李,此物未省何年留。
纹如坚犀刮不动,铿铿触砚苍烟浮。蜀笺洒落黑胜漆,欲论所直真难酬。
麟儿字法肖家学,珍绨宝匣深藏收。并刀截断辄分我,始信明珠今暗投。
嗟予吟笔久已阁,辩舌倒卷刚肠柔。书陈北阙上印绂,志乐南亩亲锄耰。
得君赐墨竟安用,捧玩反覆增予羞。况君绿发眸子莹,才业自副朝廷求。
研磨煤麝染谏草,扶擿世病苍生瘳。名成功遂取上笏,世阀光焰垂千秋。
莫如老钝默将死,再拜谢贶长江头。
寇彦时自历下归携古铁刀白石压尺见赠因以二诗答之 其二 古铁刀,宋代,李昭玘,
战地久埋没,洪炉为再烧。曾因土花缺,不逐血魂销。
拟借庖丁手,宁悬笔吏腰。柔铅勿多忌,一割定相饶。
同希颜怪松,金朝,冯璧,
崧高地气灵,花木竞妍秀。玉峰西南趾,有松独怪陋。
偃蹇如蟠螭,奋迅如攫兽。叶劲须髯张,皮古鳞甲皱。
菌蠢藤瘿怒,支离筇节瘦。月上虬影摇,风度雨声骤。
子落慰枯禅,枝樛碍飞鼬。盘根万乘器,平盖千岁寿。
樵斤幸免寻,厦匠矧肯构。龙化会有时,天旱期汝救。
望九华山,元代,吴师道,
轻舟下池口,遥望青阳郭。云间见九华,争先出锋锷。
参差敔背缺,峭锐圭首削。竹箭拔春芽,芙蓉攒秋萼。
奇姿信明丽,远势仍联络。下有岩谷幽,真灵谅兹宅。
诡哉末世士,强以名号托。丹崖不受滓,青峰镇如昨。
千载知属谁?含情寄冥漠。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