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十首

作者:方岳(宋代)

谷口岂其卿,胡然朝市争。

远山长晚色,幽鸟乍春声。

老觉人情薄,閒於世累轻。

早红香可饭,何必又鱼羹。

0

诗文译文

谷口岂其卿,

胡然朝市争。

远山长晚色,

幽鸟乍春声。

老觉人情薄,

閒於世累轻。

早红香可饭,

何必又鱼羹。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感慨和思考。诗人感叹自己身份卑微,无法在朝廷中得到高位,而世人却为了权势和地位而争斗不休。他观察到远山的夕阳时色变得更加深沉,幽静的鸟儿开始唤醒春天的声音。在这个瞬间,他感受到了人情的薄凉,觉得自己的生活轻松而自由。诗人认为简单的早餐中的红豆香粥已经足够满足,为什么还需要奢华的鱼羹呢?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生活琐事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和人情的淡泊态度。诗人以自省的心境,对朝廷权力斗争和人世间的浮华表达了深深的忧思。他感叹自己无法参与权力游戏,却在此间寻得了内心的宁静和自由。通过对远山、晚色、鸟声以及简单的早餐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于朴实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他认为世俗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而简单而自由的生活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

这首诗词通过表达对于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对于内心自由的向往,传递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它提醒人们要在喧嚣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淡泊,珍视自然之美和简单的生活情趣。这种态度对于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让人们反思并审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以及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满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其他诗经

送钟伯震赴江陵

作者:谢肃(明代)

送钟伯震赴江陵,明代,谢肃,

方城山高江汉长,江陵㫺日居荆王。累叶豪华不可当,五千馀里开封疆。

南冯苍梧带沅湘,北㩀陉塞连邹阳。巫巴靖谧淮浙宁,师旅财赋雄且强。

合纵诸侯向山东,挥戈足驱秦虎狼。盘血未乾巳背盟,熊槐此谋诚不臧。

况复章华为内荒,亲密䜛佞疏忠良。竟入武关身殒亡,国人哀痛摧肝肠。

顷襄胡乃与秦平,大鸟不射空彷徨。一朝白起拔郢城,两东门芜吁可伤。

后来牧守刘景升,坐谈西伯控一方。先主因之取益梁,伏龙凤雏皆奋扬。

龙慄中原关羽独,大帝屯师窥两国。五朝君臣循轨躅,屏蔽上流关失得。

皇明幅员包海岳,蛮貊羌夷咸率服。唾尔成都弹丸蹙,山川形势胡不觌。

浮我江陵千舰粟,十万貔貅行水陆。歘忽星桥在吾目,献捷南京定神速。

江陵贰令才谞足,此时焉得虚縻禄。即将善政敷遗俗,却步岩廊鸣佩玉,万里青云一黄鹄。

25

三月初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四

三月初诣祖父母父母各墓所 其四,明代,林熙春,

金狮玉简锁棉洋,母氏栖神是故乡。天马当前鞍一轴,云龙数下诰三章。

百年已竭和熊苦,今日方彰却鲊良。春暮不催风雨至,对扬甫毕见天浆。

29

武昌怀古 其一

武昌怀古 其一,清代,黄瑞莲,

大别山头望九嶷,武昌城下柳垂丝。因风玉笛来何处,跨鹤仙人去几时。

狂到祢衡偏爱死,才如崔颢例称诗。偶来凭眺添惆怅,独立沧江总系思。

32

吴文定公挽词

作者:王鏊(明代)

吴文定公挽词,明代,王鏊,

四海文章伯,三朝侍从臣。世方迟至理,天遽夺斯人。

冲漠高难问,烦冤臆少伸。道从元末敝,文向国初纯。

东里渊源近,天全授受真。正音惊鸑鷟,恢网漏麒麟。

累踬名逾起,先登气益振。声华当翰苑,德义重儒绅。

格律唯冲澹,言词自雅驯。时流皆自邶,古制或先秦。

书法颜公逼,诗篇杜老邻。纶音腾涣汗,碑板照嶙峋。

讲向东朝切,规从后殿谆。从容天仄听,仁义日前陈。

内外同瞻岳,贤愚但饮醇。汪洋从挠浊,坚白谢缁磷。

自不惊荣辱,何缘睹喜嗔。吴山从此重,燕谷镇常春。

在古无苏子,于今有伯淳。閒情多落寞,要路每逡巡。

见说年频引,俄嗟岁在辰。九重恩绝等,八座望殊伦。

尚未酬公议,宁须秉国均。公身今可赎,我分昔尤亲。

先后官曹接,卑高契谊匀。上陵行并马,待漏坐联茵。

倡和辞盈帙,招邀醉洽旬。看花常入夜,玩月或侵晨。

送我清风埭,期公震泽滨。疏闻心独苦,书至泽犹新。

岂谓终天别,空含两地辛。玉亭盟已散,板屋迹俱尘。

盛德难为绘,高风不可泯。儒林谁作传,谁刻垄头珉。

13

寄梅圣俞

作者:刘攽(宋代)

寄梅圣俞,宋代,刘攽,

独骑驽马出,强逐众人行。贫始怨寡与,老仍畏后生。

吾子忘年友,新诗独步名。秋风梦无限,时过许昌城。

47

病思六首 其一

作者:陆游(宋代)

病思六首 其一,宋代,陆游,

水碓舂粳滑胜珠,地炉燔芋软如酥。老来自爱盘餐美,安得高人共破除。

9

中秋前一日得林评事荔堂朋鹤草堂集正气录二书狂喜从湖上戴月归得诗一首

中秋前一日得林评事荔堂朋鹤草堂集正气录二书狂喜从湖上戴月归得诗一首,清代,全祖望,

晞发先生恸哭馀,白云源下殉其书。应怜许剑荒亭路,谁人为我发此储。

所南先生闭枯函,尘蒙眢井亦已厌。四百年来坟土出,又复令我疑信参。

诸公之作竟沈埋,长虹不克振死灰。空令壮士中夜舞,独自苍茫赋大哀。

荔堂老子古人徒,曾向邓林追阳乌。晚年日莫尚伏枥,裂竹如意碎唾壶。

我尝求之二十年,魂祈梦祝有无间。故人出之持示我,寒芒五纬生苍烟。

喜而不寐急挑灯,明月耿耿窥疏棂。骑龙被发倘临我,一曲楚些酹青冥。

83

将过孔处士庄闻处士往许昌不果往

作者:刘攽(宋代)

将过孔处士庄闻处士往许昌不果往,宋代,刘攽,

鹿门隐士肯浪出,荷蓧丈人行不逢。朝阳昼雨霁复暝,香山无路云重重。

78

酬诸友喜归之作

酬诸友喜归之作,宋代,赵汝回,

却归思去日,十过草池春。

新雪满双鬓,故交余几人。

藏书蟫独饱,借宅鹤同贫。

夜起吟芳什,凉风吹桂轮。

67

越二年正旦又会宿猿洞

越二年正旦又会宿猿洞,宋代,程师孟,

夜半春归晓始惊,郁然佳气入山亭。

千门喜庆逢元日,一座光华见使星。

难得同时传寿斝,合将新句勒诗屏。

渔郎莫向游人道,洞口而今尽不扃。

31

樊山

樊山,宋代,郭祥正,

汉室火符熄,群雄起纵横。两京荡为墟,万里无农耕。

曹操劫神器,欲窃禅让名。吴蜀耻北面,鼎峙方战争。

杀人如鲙鱼,天地厌血腥。至今武昌邑,尚传吴主城。

长江吞八极,圆坛窥杳冥。想当禋郊时,志勇扫搀抢。

燔柴封玉牒,冠弁罗公卿。登山锡宴喜,日光烂旗旌。

宁知后嗣弱,壮业竟无成。空馀旧基址,千载未攲倾。

常时屡掩卷,每读涕泗盈。而况泊舟楫,披榛自径行。

霸图何所见,芳草与云平。晚浪淙石脚,犹疑兵甲声。

3

送钱贤良

送钱贤良,宋代,郭祥正,

去年六月梓山里,与子披襟弄泉水。高谈直出尧舜前,长林为我清风起。

金船满满倾醇醪,吴娥玉指拈樱桃。君令劝我尽百盏,肝肠但觉翻江涛。

醉来骑白鹿,大笑还青山。倏忽岁月往,思君鬓成斑。

今朝邂逅芜江头,论心握手忘离忧。暂时会合复言别,安得弹剑从之游。

我闻紫微荐君策,男儿事业岂易得。金门慎勿闲经过,为奏天下弊穴如蜂窠。

41

鹊桥仙 其一 题陈敬之扇

鹊桥仙 其一 题陈敬之扇,宋代,刘辰翁,

乘鸾著色,痴蝇误拂。不及羲之醉墨。偶然入手送东阳,便看取、薰时清适。

清风去暑,闲题当日。宰相纱笼谁识。封丘门外定何人,这一点、瞒他不得。

71

闻蝉

作者:范镇(宋代)

闻蝉,宋代,范镇,

山中气候别,二月已闻蝉。乍到清凉景,翻疑暑伏天。

此身多暇日,何事更惊年。杂溜淙淙响,相和胜管弦。

87

淳熙六年春帖子词 其二

淳熙六年春帖子词 其二,宋代,崔敦诗,

今岁韶光好,年中两见春。馀寒九日在,芳意一朝新。

85

和刘明复铁老君观

作者:冯山(宋代)

和刘明复铁老君观,宋代,冯山,

放辔逍遥物外情,登真一境照人清。巍然道德玄元像,传得胚浑太古精。

造化工夫应默运,神仙仪相自随成。江山地胜空遗迹,圣智长存即久生。

寂寞黄冠犹好事,微茫丹灶不知名。淮南英胄来瞻仰,骤起清风化蜀氓。

65

和黄朝请 其一

作者:王洋(宋代)

和黄朝请 其一,宋代,王洋,

谋身学业愧渊云,急退还惭谷口真。可是有生同冗长,真成无补费精神。

抽簪早觉宏图远,侧席时闻妙语新。共道徵君似颜子,升堂今日见诗人。

55

繇三茅直抵紫阳观

作者:郭霖(宋代)

繇三茅直抵紫阳观,宋代,郭霖,

一上云山思便幽,长松怪石坐淹留。乘风直造神仙窟,零落烟霞满杖头。

28

壬子春暮罢职西省以宫观东归道由富阳默记旧诗俯仰二十八年矣有足感者用前韵作因简叔问并诸故人 其三

作者:程俱(宋代)

壬子春暮罢职西省以宫观东归道由富阳默记旧诗俯仰二十八年矣有足感者用前韵作因简叔问并诸故人 其三,宋代,程俱,

击水三千尺五天,故人拭目上凌烟。北山还我扶犁手,准拟今年大有年。

67

偶书二首 其二

作者:程俱(宋代)

偶书二首 其二,宋代,程俱,

壮膏日已减,老炷安得久。亦如临河树,岸垫根复朽。

久生安足羡,救死常饥走。谁言黄老师,语异竺乾叟。

生死未尝关,知为不亡寿。

69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