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七峰七诗韵

作者:包恢(宋代)

乾坤露端倪,宇宙几奇怪。

万化俱万章,一视靡有界。

即此分真文,於外本无待。

所原学如何,岂不信兹在。

0

诗文简析

这首诗词探讨了宇宙的奇妙和真实存在的本质。包恢通过描述乾坤(指天地)露出端倪,表达了宇宙的形成和发展之不可思议。他指出宇宙的变化是如此广泛多样,没有任何界限可以限制它。诗人进一步指出,真正的文学艺术不依赖于外在的因素,而是内在的真实表达。最后,包恢质问读者,既然真实的存在如此明显,我们为什么要怀疑学问的源头呢?

诗文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通过对宇宙和学问的思考,表达了包恢对真实和存在的思索。他以乾坤露出端倪来象征宇宙的奥秘,强调了宇宙的无限性和多样性。诗人通过这种描述,呼吁读者要超越表面的现象,探寻事物背后的真实本质。

诗中提到的\"万化俱万章\"表明宇宙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一视靡有界\"则强调了宇宙的广阔和无限。这种宇宙观的表达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宇宙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最后,包恢通过质问读者的方式,点明了真实存在的不容怀疑。他暗示学问的真谛应该来自于对真实的感知和体验,而不是被外在因素所左右。他希望读者能够相信自己的感知和直觉,追求真理和智慧。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宇宙和学问的思考,探索了真实存在和智慧的本质。它饱含着哲学的意味,引发读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宇宙奥秘和学问真谛的追求。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刑部尚书。以廉吏,政绩显著著称,同时他也是文学批评家。

其他诗经

辛卯春仲,阴雨连旬,梅英落飞,真花神一厄也。为赋怨言一律

作者:王瀛(清代)

辛卯春仲,阴雨连旬,梅英落飞,真花神一厄也。为赋怨言一律,清代,王瀛,

玉骨冰肌世外姿,可堪风雨厄芳时。香消断陌春无分,影瘦横塘月未知。

湘水一天沉国士,燕山万里嫁名姬。何当领取飘零恨,羌笛声中细细吹。

95

恭和吟樵老兄观察留别士民之作未步韵 其一

恭和吟樵老兄观察留别士民之作未步韵 其一,清代,郑清寰,

狂飙坌起满城沙,秋冷萧萧未代瓜。万里驱驰忧乱世,一年羁绊忘携家。

罗胸妙策皆成竹,老眼观兵总不花。民解倒悬才得去,攀辕犹恋使君车。

25

龙穴洲

作者:陈琏(明代)

龙穴洲,明代,陈琏,

洲前风起水云腥,满眼波涛似雪明。欲向矶头吹铁笛,只愁海底老龙惊。

51

清明谒陵遂游西山

清明谒陵遂游西山,明代,霍与瑕,

清明佳节出都门,暖日和风肃骏奔。万国衣冠共玉帛,亿年陵寝镇乾坤。

瑞蔼四山围锦树,灵泉千仞落云根。天藏地设真奇胜,帝祉应知奕叶繁。

6

明皇与贵妃

作者:袁枚(清代)

明皇与贵妃,清代,袁枚,

到底君王负旧盟,江山情重美人轻。

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14

四知篇 其一 新都汪司马伯玉

四知篇 其一 新都汪司马伯玉,明代,胡应麟,

粤惟汉元封,司马两当轴。宇宙皆文章,千载被芬馥。

明德洪唐虞,朝举十六族。娄江洎新都,一网尽推毂。

弇州既龙奋,太函亦虎伏。白昼临高台,狂歌击燕筑。

是时西曹彦,年少四五六。诗篇甚张皇,文事稍局促。

丈夫志万古,不朽宁案牍。经天纬地业,九代丧空谷。

英雄倏相遇,群起赴秦鹿。上驷谁先登,遗编在斑竹。

丘坟并典索,乙夜朗披读。列庄孟荀韩,檀左吕公谷。

先秦数作者,鞭弭恣驰逐。当其神理辏,罔顾毫颖秃。

穹碑峙山陵,巨碣控河渎。馀事拈风骚,不胫走遐隩。

烟涛涨渤澥,英声振獯鬻。腾身上将坛,号令鬼神哭。

追奔极穷岛,蛟蜃碎屠戮。华铭勒居胥,京观自天筑。

八翼摩丹阍,上谒九州牧。帝命总六师,长城倏如矗。

大纛巡边疆,军吏道匍匐。安危系中外,闽楚遍尸祝。

功成戒盛满,洞霄乞微禄。戏彩娱高堂,孙枝竞蹙鞠。

仙人凤与麟,园居各洗沐。居公季孟间,岁寒订松菊。

制作频赓酬,缄裁递往复。交亲剧杵臼,调洽迥敔柷。

沾沾问兰阴,笑我甘韫椟。相逢武林道,倾盖洞肝腹。

宛若平生欢,坐久屡更仆。床头出双剑,光焰凛霜镞。

感公思缠绵,囊底叩馀蓄。花生七百字,草坠三十幅。

公时奋苍髯,誇我才万斛。眇论开醍醐,清言佐饘粥。

乘兴过弇山,诸峰插平陆。仙翁绝顶下,执手道寒燠。

黄池挟日饮,代兴话濠濮。巧匠无旁观,良工有预卜。

三人坐丙夜,相亲互以目。曾参唯曷疑,季路诺庸宿。

含悽别英风,衣袂尽渗漉。回瞻缥缈云,广厦遽倾覆。

轻舟发严滩,白榆讯孤独。儿童若走卒,竞指司马屋。

公也闻余来,倾筐倒庋簏。将余入后堂,明妆照罗縠。

椎牛擘黄熊,舆儓厌梁肉。吴生歌落梅,谢生辨幽菽。

凭陵屋如椽,东归记草木。五噫序穷愁,孤愤志幽鞠。

鸿章过十馀,晨夕骤登录。睊睊啖名子,艺苑对颦蹙。

余也百八章,呻吟亦成轴。河梁迄挥手,泪眼暮簌簌。

寥天仅一柱,灵光镇大麓。将偕石羊君,吾里永辟谷。

胡然跨飞鲸,倏尔残妖鵩。空观疑地文,神游恍天禄。

当年读书台,阑干长苜蓿。名已擅八荒,声犹借四服。

良哉副墨子,百代称郁郁。惟公晚遇余,盟契匪碌碌。

乾坤失遗老,病骨祇盈掬。举头拘翼宫,钧天醉秦穆。

山香舞未竟,飞花堕如蹴。知公究净业,不受转轮福。

追随无量寿,永劫住西竺。

33

和陈勋卿雨中待月

和陈勋卿雨中待月,明代,卢龙云,

深夜谯楼更几转,阴晴倏忽眼中变。才看王宇净纤埃,骤见银河飞素练。

云散月高圆似镜,天空露下寒如霰。宝匣光开入座来,金波影落当杯见。

醉□□□可千觞,愁逐残云飞一片。舞爱阳阿袖屡翻,歌怜子夜声频啭。

方欣溽暑变新凉,莫管来鸿兼去燕。极目烟消冰在壶,酡颜风洒秋生面。

几人北海正娱宾,何处西园复开宴。对酒高阳集胜流,授简南皮多妙选。

近水台留卿月辉,集贤里报德星现。飘摇桂树影初清,荡漾金尊波始溅。

门掩疏桐夜未央,霜冷残荷岁交禅。不辞痛饮太豪粗,已判宿酲差瞑眩。

过隙光阴春复秋,浮云变态舒仍卷。得来亦属楚人弓,弃去宁题班女扇。

太白举杯犹独饮,庄生齐物却堪羡。莫令广寒殿里人,解笑长愁闺中媛。

请看天风万里生,驱逐阴霾急于箭。

72

蓦山溪·小桥流水

蓦山溪·小桥流水,宋代,辛弃疾,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

64

示蔡天启三首 其二

示蔡天启三首 其二,宋代,王安石,

蔡子勇成癖,剑可万人敌。读书百纸过,颖锐物不隔。

开口取将相,志气方自得。偪仄何偪仄,未见有一获。

萧条两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焉能学堂上燕,绚练新羽翮。

91

杂绝句诗四首 其一

杂绝句诗四首 其一,南北朝,吴均,

昼蝉已伤念,夜露复沾衣。昔别曾何道,今夕萤火飞。

48

南朝

南朝,宋代,钱惟演,

结绮临春映夕霏,景阳钟动曙星稀。

潘妃宝钏光如昼,江令花牋落似飞。

舴艋凌波朱火度,觚稜拂汉紫烟微。

自从饮马秦淮水,蜀柳无因对殿帏。

31

答景亮二首 其二

作者:刘跂(宋代)

答景亮二首 其二,宋代,刘跂,

吾庐亦自爱,况属仲春中。宾榻疏帘隔,邻园小径通。

何妨书帙乱,未遽酒尊空。更约高人过,当轩看偃松。

19

江祖石太白钓台

作者:韩淲(宋代)

江祖石太白钓台,宋代,韩淲,

平步飘然上玉堂,也来江祖钓沧浪。一生不得文章力,犹有虚名万古光。

55

寄淮圣僧元肇

作者:韩淲(宋代)

寄淮圣僧元肇,宋代,韩淲,

风霜江浙又穷冬,瓶锡飘然寺寺钟。爵服岂能三事衲,轩车多欠一枝筇。

君先灵运当成佛,我比樊迟愿学农。想得禅家人不到,山门惟有白云封。

67

尹谏议秋怀昌甫以其韵赋之因亦和焉 其八

作者:韩淲(宋代)

尹谏议秋怀昌甫以其韵赋之因亦和焉 其八,宋代,韩淲,

冷淡秋光画不成,闲身赢得醉而醒。水声自与月俱白,山势常知云更青。

广大高明人孰辩,艰难险阻世曾经。著书固以穷愁后,陶冶多应出性灵。

79

田家

田家,宋代,方一夔,

晌午鸦鸦响踏车,那边丛薄有人家。老农歇热藤阴下,一树冬青落细花。

13

和毅夫倒用无字韵春诗四首 其三

作者:陆佃(宋代)

和毅夫倒用无字韵春诗四首 其三,宋代,陆佃,

附庸新又进于馀,欲共南邻斗有无。横列溪山埋积雪,卧开桃李映新凫。

拟舂玉臼丹千杵,更种金锤麦一株。从此有人殽亦有,不烦公帑与官奴。

47

李德夫司理即永康官居辟小轩赋诗二首求京花和韵遣送 其一

李德夫司理即永康官居辟小轩赋诗二首求京花和韵遣送 其一,宋代,程公许,

老于俗嗜异酸咸,枯木无心倚碧岩。花事因循浑漫与,吟边荒落几曾芟。

似闻公馆小轩辟,遥揖灵峰万石渐。竹素堆床官事省,燕梁日永语呢喃。

42

曾大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 其十二

作者:韩驹(宋代)

曾大父有诗云三春拂榻花黏袖午夜淘丹月在池舍弟子飞归蜀与语及此因取为韵 其十二,宋代,韩驹,

扬州十里春,峨嵋半轮月。兹游真不凡,诗成想清绝。

55

校文京庠呈黄立轩朱南湖十首 其六

校文京庠呈黄立轩朱南湖十首 其六,宋代,萧立之,

笼鼕饭鼓动回廊,乍换生綀浴晚凉。双鹊自闲来又去,不知帘底有人忙。

9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