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湖光相接连,千章古木老云烟。
晚来曲港回舟处,如在孤山柳屿边。
山色湖光相接连,
千章古木老云烟。
晚来曲港回舟处,
如在孤山柳屿边。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悟。诗人描述了山色与湖光交相辉映的美景,古老的树木在云烟中显得沧桑而庄重。晚上来到曲港,舟船回返的地方,仿佛置身于孤山和柳屿之间,给人一种清幽宁静的感觉。
这首诗词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和独特领悟。诗中的山色和湖光相互交融,呈现出壮丽而宏伟的景象,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古木的形象则给人一种古老、沧桑的感觉,与云烟相映成趣,增添了一丝诗情画意。晚上来到曲港,舟船回航之处,诗人仿佛置身于孤山和柳屿之间,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和荡漾的美景,给人一种超脱尘俗、返璞归真的感觉。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媒介,通过描绘细腻而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向往。诗中的山色、湖光、古木、云烟等形象丰富而生动,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同时,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诗人通过选择性的细节和情感的投射,使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更具有和意境。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领悟,引发读者对大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并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投射,表达了对宁静、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与恢弘,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蕴,进而引发自己对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姜特立[公元?年至一一九二年左右],字邦杰,浙江丽水人。生年不详,卒于宋光宗绍熙中。以父恩补承信郎。淳熙中,(公元一一八一年左右)累迁福建兵马副都监;擒海贼姜大獠。赵汝愚荐于朝,召见,献诗百篇。除阁门舍人,充太子宫左右春坊。太子即位,除知阁门事。恃恩纵恣,遂夺职。帝颇念旧,复除浙东马步军副总管。宁宗时,官终庆远军节度使。特立工于诗,意境超旷。作有《梅山稿》六卷,续稿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行于世。
中隐庵,宋代,赵德孺,
在昔避世贤,隐居岂自喜。甘守西山饿,清洗颍阳耳。
一旦事高尚,万古激贪鄙。孰谓乐山林,便可轻朝市。
窃笑效颦人,不知捧心美。妄将凡庸姿,敢希明哲轨。
盗此嘉遁名,纷若干时子。仕途指捷径,矫伪污青史。
圣朝扬仄陋,采录无遐迩。不遗下体葑,况乃中乡芑。
多士生此时,贫且贱焉耻。梦自傅岩来,猎从渭滨起。
隐君闻此风,翻然乌可已。聊为知者道,庶达名庵旨。
水龙吟 王半塘逝世三十六周年,集席上作示朱琴可,近现代,章士钊,
桂林深处危楼,词人空有当年宅。而今宋玉,临江换得,杉湖清绝。
况邓同乡,郑朱同轨,风流都歇。问谁标词派,家园子弟,知重大,还和拙。
钟缶新声何别,便惊人、孤怀难说。平生只在,悲秋庚子,伤春吴越。
三十六年,荆驼几许,未烦躬阅。傥魂归同赏,残桃断苇,淡烟寒月。
【南吕】一枝花 春雨润夭桃,元代,马彦良,
春雨
润夭桃灼灼红,洗芳草茸茸翠。蝶愁搧香粉翅,莺怕展缕金衣。堪恨堪宜,耽阁酿蜂儿蜜,喜调和燕子泥。游春客怎把芳寻,斗巧女难将翠拾。
【梁州】看一阵阵锁层峦行云岭北,一片片泛桃花流水桥西。我醉来时怎卧莎茵地?难登紫陌,怎看罗衣?乾坤惨淡,园苑岑寂。每日家阴雨霏霏,几曾见丽日迟迟!辛苦杀老树头憎妇鸣鸠,凄凉也古墓上催春子规,阑散了绿阴中巧舌黄鹂。酒杯,食櫑。可怜不见春明媚,正合着襄阳小儿辈。笑杀山翁醉似泥,四野云迷。
【尾】叮咛这雨声莫打梨花坠,风力休吹柳絮飞。留待晴明好天气,穿一领布衣,着一对草履,访柳寻春万事喜。
寄邛州宋道人,宋代,陆游,
鸭翎铺前遇秋雨,独与宋生栖逆旅。坐门惝恍见老仙,剧谈气欲凌天宇。
袖中出剑秋水流,血点斑斑新报仇。我醉高歌宋生舞,洗尽人间千古愁。
老仙约我游太华,是夕当醉莲峰下。语终冉冉已云霄,万里秋风吹鹤驾。
我今伶俜践衰境,不如宋生弃家猛。西望临邛一慨然,青松偃尽丹炉冷。
踏莎行·丙子冬,沪上行,怀念冯契同志,近现代,萧萐父,
霁月襟怀,幽兰意蕴。翩跹火凤从容甚。鲛珠重缀忒殷勤,任他磨涅思弥永。
海上琴音,山阳笛韵。拈花何处觅心印。浩茫广宇漫招魂,玉楼或坐船山近。
过梅田追伤胡公立寄其侄仲平,宋代,汪藻,
系船还共竹林居,忆昨杯行手挽蔬。满眼谁同春梦事,经年不枉故人书。
木奴封户千头橘,雪片倾箱二寸鱼。信美湖湘异吾土,且寻烟艇意何如。
留邻几君章奕棋便宿小斋,宋代,刘敞,
簿书易短景,灯火宜清夜。过从喜吾子,尊酒迨我暇。
欢来中扃豁,兴尽外物借。错落盘上棋,白黑互陵跨。
决机竞神速,取胜颇雄霸。惜我壮士气,局此万里驾。
时乎无由试,寓目亦悲咜。天地一枰土,古今万物化。
愿无辨其间,痛饮但来舍。
送赵伯泳涯侍郎守温陵 其二,宋代,王迈,
西山无物与泉民,底使民如父母亲。凡日用间无不敬,满腔子里尽吾仁。
我熏知见香犹旧,公涤中和印一新。愿广桐乡依恋意,寒泉秋菊祀千春。
送胡子企大夫还台,宋代,郭祥正,
联镳出梅山,倏然二十载。君尝佐天府,我遂泛云海。
音书鱼雁绝,梦寐想风采。营车忽来过,笑语珠璀璀。
故交悉相忘,而君独不改。天王尧舜资,化柄付良宰。
网罗收鸿鹄,台阁茂兰茝。君归必殊显,发策救民痗。
形容入凌烟,丹青永无浼。使我观太平,白首甘冻馁。
偈颂二十五首 其二十四,宋代,释普岩,
四年承乏云峰寺,暗写秋肠寄阿谁。每到十一月初五,一狐疑了一狐疑。
故我开山伏虎禅师,指柳骂杨,伤龟恕鳖,你死我活。
莫说一碗粗茶一炷香,也胜和盲㪍诉瞎。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