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 心集·杂证谟·胁痛

经义

《藏气法时论》曰: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

《大奇论》曰:肝雍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胁。

《热论篇》曰: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刺热篇》曰: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

《举痛论》曰: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

《玉机真藏论》曰:风寒客于人,弗治,则病入舍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胁痛出食。春脉不及,则令人胸痛引背,下则两胁满。

《五脏生成篇》曰: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名曰肝痹。

《脉要精微论》曰: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五邪篇》曰: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无积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顷而已。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傍三,立已。

《骨空论》曰:络季胁引小腹而痛胀,刺噫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奇病论》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

《厥论》曰:少阳之厥,暴聋颊肿而热,胁痛,不可以运。

《腹中论》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曰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治以乌贼鱼骨丸。

《脉解篇》曰: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五脏生成篇》曰:腹满胀,支膈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经脉篇》曰: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也,是动则病手心热,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大动。胆足少阳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本藏篇》曰: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隔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脾小则脏安。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标本病传论》曰:夫病传者,心病先心痛,一日而咳,三日胁支痛,五日闭塞不通,身痛体重,三日不已死。肺病喘咳,三日而胁支满痛,一日身重体痛,五日而胀,十日不已死。肝病头目眩,胁支满,三日体重身痛,五日而胀,三日腰脊少腹痛,胫酸,三日不已死。肾病少腹腰脊痛,酸,三日背膂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诸病以次是相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民病反胁痛而吐甚。岁火太过,炎暑流行,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岁金太过,燥气流行,肝木受邪,民病两胁下少腹痛,胁不可转侧。岁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胁痛。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岁土不及,复则收政严峻,名木苍凋,胸胁暴痛,下引少腹。木不及,其HT东,其脏肝,其病内舍胁,外在关节。火不及,其HT南,其脏心,其病内舍膺胁,外在经络。金不及,其HT西,其脏肺,其病内舍膺胁肩背,外在皮毛。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金郁之发,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

《至真要大论》曰:岁厥阴在泉,风淫所胜,民病心痛支满,两胁里急,饮食不下。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民病心胁痛不能反侧。厥阴司天,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右满。阳明司天,民病左胁痛,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厥阴之胜,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太阴之胜,病在胁。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胁痛。阳明之复,清气大来,病生胁,气归于左。

论证(共三条)

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亦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乃致胁肋疼痛。故凡以焦劳忧虑而致胁痛者,此心肺之所传也;以饮食劳倦而致胁痛者,此脾胃之所传也;以色欲内伤,水道壅闭而致胁痛者,此肾与膀胱之所传也,传至本经,则无非肝胆之病矣。至于忿怒疲劳,伤血,伤气,伤筋,或寒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此自本经之病。

病在本经者,直取本经,传自他经者,必拔其所病之本,辩得其真,自无不愈矣。

胁痛有内伤外感之辩,凡寒邪在少阳经,乃病为胁痛耳聋而呕,然必有寒热表证者,方是外感,如无表证,悉属内伤。但内伤胁痛者十居八九,外感胁痛则间有之耳。

胁痛有左右血气之辩,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气亦系于右,故湿痰流注者,亦在右。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

然则,在气在血,何以辩之?但察其有形无形可知之矣。盖血积有形而不移,或坚硬而拒按,气痛流行而无迹,或倏聚而倏散。若食积痰饮,皆属有形之证,第详察所因,自可识别。

且凡属有形之证,亦无非由气之滞,但得气行,则何聚不散?是以凡治此者,无论是血是痰,必皆兼气为主,而后随宜佐使以治之,庶得肯之法,无不善矣。

论治(共三条)

一、外感证,邪在少阳,身发寒热而胁痛不止者,宜小柴胡汤、三柴胡饮,或河间葛根汤之类酌宜用之。若外邪未解而兼气逆胁痛者,宜柴胡疏肝散主之。若元气本虚,阴寒外闭,邪不能解而胁痛畏寒者,非大温中饮不可。

内伤肝胆,气逆不顺而胁痛者,宜排气饮、推气散、沉香降气散、木香调气散之类主之。若郁结伤肝,中脘不快,痛连两胁,或多痰者,宜香橘汤。若暴怒伤肝,气逆胀满,胸胁疼痛者,宜解肝煎。若怒气伤肝,因而动火,胁痛、胀满、烦热,或动血者,宜化肝煎。若气滞胸胁,痛而兼喘者,宜分气紫苏饮。若男子忧郁伤肝,两胁疼痛者,宜枳实散。若男妇肝肾气滞,自下而上,痛连两胁者,宜木通散。若悲哀烦恼,肝气受伤,脉紧胁痛者,枳壳煮散。若因惊气逆,胁痛不已者,桂枝散。若食积作痛,但痛有一条杠起者是也,大和中饮,或用保和丸。若痰饮停伏胸胁疼痛者,导痰汤加白芥子。若肝火内郁,二便不利,两胁痛甚者,当归龙荟丸,或左金丸。若从高跌坠,血流胁下作痛者,复元活血汤。若妇人血滞,胁腹连痛者,芍药散、决津煎。若肝脾血虚,或郁怒伤肝,寒热胁痛者,逍遥散。若肝肾亏损,胁肋作痛,头眩心跳身痛,或妇人经水不调,经后作痛者,补肝散。

内伤虚损,胁肋疼痛者,凡房劳过度,肾虚羸弱之人,多有胸胁间隐隐作痛,此肝肾精虚,不能化气,气虚不能生血而然。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倘于此证,不知培气血,而但知行滞通经,则愈行愈虚,鲜不殆矣。惟宜左归饮、小营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或有微滞者,用补肝散亦可。若忧思过度,耗伤心脾气血,病有如前者,宜逍遥饮、三阴煎、七福饮之类主之,或归脾汤亦可。若以劳倦,过伤肝脾气血而病如前者,宜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灸法

治卒胁痛不可忍者,用蜡绳横度两乳中,半屈绳,从乳斜趋痛胁下,绳尽处灸三十壮,更灸章门(七壮)、丘墟(三壮,可针入五分)。

胁痛论列方

三阴煎(新补十一)七福饮(新补七)小柴胡汤(散十九)逍遥散(补九二)归脾汤(补三二)三柴胡饮(新散三)逍遥饮(新因一)推气散(和三七七)大温中饮(新散八)枳实散(和三七六)导痰汤(和九一)柴胡疏肝散(散百十)香橘汤(和三七四)解肝煎(新和十一)当归龙荟丸(寒一六七)桂枝散(散百十一)化肝煎(新寒十)复元活血汤(外二百四十)小营煎(新补十五)决津煎(新因二)左归饮(新补二)河间葛根汤(散百十二)大营煎(新补十四)芍药散(妇百三十)补肝散(妇九二)沉香降气散(和四十)排气饮(新和六)木通散(攻百十一)大补元煎(新补一)木香调气散(和四四)左金丸(寒一五四)大和中饮(新和七)分气紫苏饮(和三七五)保和丸(小三五)枳壳煮散(散百九)

论外备用方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肝火)栀子清肝散(寒六十风热)桃仁承气汤(攻四瘀血)神芎丸(攻七三风痰)神保丸(攻五三寒气食积)大黄附子汤(攻百十二寒积)控涎丹(攻八二痰)白术丸(和三七八息积)加味小柴胡汤(散二一伤寒)木香顺气散(和四三肝气)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