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词牌名古诗文

望江南·随身伴

随身伴,

独自意绸缪。

谁料风波平地起,

顿教躯命即时休。

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

无复向西流。

想象更无怀梦草,

添衣还见翠云裘。

脉脉使人愁!

82

真州旅馆小楼望江南

江皋飞雨至,羁客易潸然。稍湿汀前草,微生树杪泉。

舟行移远岸,帆过宿孤烟。偶动乡园念,知忘课秫田。

27

望江南 离思

作者:顾璘(明代)

澄江水,别后几回潮。黄鹤笛声愁里咽,青龙山色梦中遥。

秋空正泬寥。

记来时,杨柳暗河桥。箫鼓临风喧祖帐,旌旗和月引征轺。

离愁何日销。

71

望江南 其二 同周长卿、焦不害咏所见

作者:俞彦(明代)

寻去路,小径竹林边。却似武陵踪自杳,还如雒浦梦相牵。

空来拾翠钿。

93

望江南 其一 同周长卿、焦不害咏所见

作者:俞彦(明代)

流盼处,相对两峰尖。扇底不防明月上,轻衫微动晚风纤。

聊复为郎淹。

66

望江南 书所见

春睡足,钗玉自欹斜。立傍镜台还胍胍,枕痕纤甲印桃花。

来试雨前茶。

47

望江南 梦故乡作

无个事,湘枕睡初酣。青织晚潮萦似带,碧攒春树小于簪。

遮莫是江南。

74

望江南 思家

回首处,薄业太湖干。半艇春洲芦笋绿,一楼风雨杏花寒。

此景放谁看。

93

望江南

思往事,花月正朦胧。玉燕风斜云鬓上,金猊香尽画屏中。

半醉倚轻红。

49

望江南 本意二

江南忆,锦带绕秦淮。万古中原龙虎气,百年冠盖凤凰台。

天阙一双开。

35

望江南 本意一

江南忆,钟阜杳霏微。佛子献来金堵窣,功臣长侍玉罘罳。

缭绕五云飞。

13

望江南 本意三

江南忆,牛斗剑光横。跳壁将军飞似蝶,换桥万户语如莺。

虹捲海天清。

78

望江南 本意五

江南望,渺渺似云中。五色秣陵芝作盖,三山北固海吞虹。

今古几英雄。

11

望江南 木意四

江南忆,霞采映江波。吟社春翻红雪谱,讲坛月满碧云阿。

锦瑟奏清和。

42

望江南

江上望,郎在木兰舟。远水孤帆天漠漠,斜风细雨水悠悠。

归去不胜愁。

29

望江南

作者:刘基(元代)

黄昏雨,滴沥四檐声。徒为衾裯添宿润,都来肺腑作愁城。

惟觉寐难成。

单栖鸟,几度绕枝鸣。金兽有烟飞不起,玉虫无燄翳还明。

谁识此时情。

95

望江南(答徐守韵)

作者:洪适(宋代)

嗟故岁,夏旱复秋阳。十雨五风皆定数,千方百计为灾伤。小郡怎禁当。

劳拊字,惠露洽丁黄。田舍炊烟常蔽野,居民安堵不离乡。祖道免斋粮。

1

望江南词咏鼓

江南鼓,梭肚两头栾。钉著不知侵骨髓,

打来只是没心肝,空腹被人谩。

68

望江南 次咏翁韵

山暮起,点点望中赊。萧瑟残云花尽白,轻涟回影落秋霞。

高树见归鸦。

56

望江南 其二 四时幽居即景

江村好,小阁数间宽。曲沼荷香清十里,夜窗竹影上千竿。

新葛称轻纨。

15

望江南 其三 四时幽居即景

江村好,秋气入幽居。篱畔菊花香对酒,楼头皓月坐观书。

风急雁来初。

19

望江南 其四 四时幽居即景

江村好,集霰景偏佳。松径风寒堆白玉,纸窗梦冷绽梅花。

扫雪煮新茶。

4

望江南 其一 四时幽居即景

江村好,柳眼乍舒青。水涨红桥浮嫩鸭,阴浓绿树听啼莺。

游赏及时新。

53

望江南 望苏门二首 其一

天外影,人道是苏门。蹬覆松毛青到骨,崖封苔绣碧为魂。

倘许一追扪。

77

望江南 其二

苏门好,何日得巾车。安乐有窝销白日,啸台无恙卧青霞。

微咏帽檐斜。

45

望江南 其一 西苑除夕

作者:夏言(明代)

岁云幕,除夕是明朝。襆被未离西苑直,佩环方候紫宸朝。

秉烛醉宫醪。

89

望江南 其二 西苑除夕

作者:夏言(明代)

禁中夜,宫漏箭频催。玉剑云寒祈雪罢,霞衣露湿醮星回。

金殿紫坛开。

62

望江南

作者:谢逸(宋代)

临川好,柳岸转平沙。门外澄江丞相宅,坛前乔木列仙家。春到满城花。

行乐处,舞袖卷轻纱。谩摘青梅尝煮酒,旋煎白雪试新茶。明月上檐牙。

82

望江南

作者:王楙(宋代)

三杰後,福寿两无涯。食乳相君功未既,妩眉京兆眷方兹。富贵莫推辞。门两戟,却棹一纶丝。莼菜秋风鲈鲙美,桃花春水鳜鱼肥。笑傲霅溪湄。

65

望江南

作者:张夏(明代)

盆中景,尺幅小林泉。径寸黄阳逢闰缩,满株金豆隔年悬。

石爱米家颠。

4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