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词牌名古诗文

水调歌头 落花

拥被不听雨,作算一宵晴。峭风多事吹送,到枕一更更。

花落已知不少,一半可能留得,未问意先惊。帘幕带烟捲,红紫绣中庭。

促成阴,催结子,此时情。了他春事,不是风雨妒残英。

风雨枉教人怨,知否无风无雨,也自要飘零。只是一春老,无计劝愁莺。

2

水调歌头 明瞿忠宣公印文曰“起田氏”

人世自桑海,金石讵消磨。孤山忠武王印,历劫水云窝。

难得后先辉映,唱彻鹤归来后,遗致见文何。可惜昆吾铁,斫不到蛟鼍。

击贼笏,辽东帽,等摩挲。戋戋身外物耳,声价重山河。

我是湘南聱叟,怀想灵旗风雨,渺渺洞庭波。甚日数椽隐,乞与壮烟萝。

2

水调歌头 其五 听歌有感

带月沾霜信马归。晓来添得鬓边丝。绮窗重按玉梅词。

紫陌铜驼劳怅望,黄河羌笛费悽其。闻愁万一阿侬知。

1

水调歌头 其三 听歌有感

蜂蝶无情刬地飞。杨花薄幸不成悲。落红心事底矜持。

便似青山薶玉骨,愿为香雾护琼枝。枨枨歌管夜何其。

74

水调歌头 其四 听歌有感

侬亦三生杜牧之。多情何事误芳期。最伤春处送秋时。

少日骢嘶芳草路,东风莺啭上林枝。而今真个隔天涯。

22

水调歌头 壬戌六月十一日集海日楼为寐叟金婚贺

嘉耦岁寒侣,琴瑟亦冰弦。黄金白首相况,金欲逊其坚。

偕老百年常事,公是刘樊仙眷,何止百而千。百者数之始,中半最华年。

双烛照,楼百尺,敞琼筵。腾天跃海,看取晨旭总成圆。

指顾光华复旦,仙仗御香深处,比翼更朝天。醉写催妆句,眉笔老逾妍。

32

水调歌头 其一 听歌有感

解道伤心片玉词。此歌能有几人知。歌尘如雾一颦眉。

碧海青天奔月后,良辰美景葬花时。误人毕竟是芳姿。

89

水调歌头 其二 听歌有感

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著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77

水调歌头 酬别沈凤于即用来韵

君住马溪上,我住滆湖中。平生酒颠花恼,此事那输公。

自逐鹓班鹭队,回忆练裙檀板,甚日恰重逢。也料秋江畔,开到粉芙蓉。

人世事,枝向背,絮西东。青山见人分袂,替作别时容。

纵使锦袍入直,讵抵绿蓑听雨,钓艇漾晴空。他日访君处,烟水定留侬。

63

水调歌头 纪恨为魏里张太君赋

越国燕莺地,春日绮罗年。张星本连天上,朱户隐㛹娟。

谁料罗窗绣阁,吹到零风冷雾,飘散亦前缘。旧日画眉事,追纪那能全。

织锦曲,缄情泪,寄谁边。漳河独火小店,彻夜雨绵绵。

请看古来青史,何限伤心红粉,唱煞隔江船。且尽一杯酒,莫拨四条弦。

22

水调歌头 读董舜民苍梧词题后

老屋数间耳,世事不关渠。堆墙牛腰囷蠢,巨束笋般粗。

中有奇文兀奡,每夜必腾光怪,鳌掷与鲸呿。力压古声叟,气慑万獠奴。

珠零乱,玉夭矫,翠模糊。我行以手扪摸,作此定谁欤。

既似苔纹瓦篆,又似碑残鼓齾,字里吼于菟。乃是兰陵董,词集曰苍梧。

12

水调歌头 题余氏女子绣西施浣纱图为阮亭赋

婀娜针神女,春昼绣西家。闻道若耶溪上,渌水漾明沙。

为忆吴宫情事,蓦地养娘来至,羞脸晕朝霞。忙向屏山畔,背过鬓边鸦。

一春愁,三月雨,满栏花。西施未嫁,当初情绪记些些。

靠著绣床又想,拈著鸳针又放,幽思渺无涯。一幅鲛绡也,错认越溪纱。

29

水调歌头 睢阳寓馆感旧题壁

惆怅复惆怅,直视草茫茫。风摇葵子藚叶,蝼蝈上空墙。

满目西州门内,转眼黄公垆畔,前事惹思量。摇膝并负手,绕柱更循廊。

天欲黑,灯半绿,月微黄。中年哀乐,何况人又在他乡。

飘去娇丝脆板,留下残香剩茗,狼藉小纱窗。拨置不足道,念此断人肠。

90

水调歌头 夜饮季端木斋中归忽尔飞雪填词奉柬并怀尊甫孚公

昨夜醉君酒,归路雪飞花。淋衣那更裂烛,袖秃不禁遮。

妆遍琼楼万瓦,凝透绡宫千幕,冻杀冷虾蟆。纸破苦拉杂,柱朽怕槎枒。

吾笑我,寒至此,独何耶。愁时恨不倩汝,为我唤筝琶。

忽忆哦松尊甫,今夜断桥晴雪,吟兴定然佳。客睡几曾著,城上咽悲笳。

52

水调歌头

东海黄门老,疾革话悲酸,呼儿吾骨累汝,霜剪一灯寒。

休返田横岛上,何用要离冢侧,莫恤道途艰。忆奉重华命,遣往敬亭山。

三十载,怜弱水,几回乾。铁衣生既未著,鬼亦戍其间。

此地层崖沓嶂,正接蒋陵钟阜,紫翠涌千盘。若有人兮在,竦剑守重关。

36

水调歌头 留别阿云

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鸳裯麝薰正暖,别思已匆匆。

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

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回躯揽持,重抱宵箭怅将终。

安得当归药缺,更使大刀环折,萍梗共西东。絮语未及已,帆势破晴空。

8

水调歌头 立秋前一日述怀柬许岂凡

将相宁有种,坚子半成名。蚍蜉切莫撼树,听我短歌行。

薄俗人奴笞骂,末路妇人醇酒,一笑万缘轻。夫子知我者,试与说生平。

斫豪猪,炙走兔,掣长鲸。群儒龌龊可笑,我自习纵横。

明发西风削草,且约博徒会猎,小趁一秋晴。须作猬毛磔,箭作饿鸱鸣。

50

水调歌头 忆商邱宋介子西湄草堂

雪苑女墙外,水色绿于苔。郭南潭子尤胜,淼淼浸楼台。

长记升平旧事,弥望风亭雨榭,荡桨百壶来。谁向乱前说,说罢使人哀。

西湄好,忆客夏,寄高斋。南烹为余细糁,棐几净纤埃。

君笑热由卿至,仆笑羹应还我,戏语类优俳。摇橹没烟去,背指野棠开。

95

水调歌头 初夏吴门舟次董樗亭钱葆馚留饮顾梁汾适至即席分韵

往事细如雨,新水滑于罗。十年才一会面,不饮欲如何。

雪抑松江银鲊,黄铸洞庭卢橘,酌以小红螺。仆素不胜酒,醉态亦傀俄。

相乐也,复相泣,起婆娑。眼中之人老矣,春后落花多。

休管谁家龙凤,不若狗儿吹笛,伴取胆娘歌。小别数日耳,榴月复经过。

6

水调歌头 早秋托兴

秋色一天雪,林壑映新旸。皎如三尺新水,出匣漾干将。

亟敞杉窗竹院,要使金风玉露,洒濯我轩廊。飒爽上眉宇,皎洁到衣裳。

小楼上,望极浦,太微茫。估船夜笛江上,并作十分凉。

安得中原豁处,饱看出栊苍狗,大猎一千场。淅罢刀头米,射杀鹿边獐。

28

水调歌头 橄榄

造物有本性,此味最高严。清芬却带酸涩,品格压黄柑。

多少橘官软美,无数荔奴甘滑,侧目看新参。谏议尔之职,膻毳我何堪。

析烦热,开结轖,涤尘凡。颇闻人语,输与崖蜜十分甜。

长揖水晶人退,不诣内黄侯谢,径自返漳南。独醒颇相忆,摇落在江潭。

56

水调歌头 雪夜再赠季希韩叠前韵

海上玉龙舞,糁作满空花。城中十万朱户,琼粉乱周遮。

愁对一天飞雪,不见昨宵明月,桂影蚀金蟆。短鬓飒秋叶,僵指矗枯枒。

当日事,须细忆,讵忘耶。记筑球场,擪笛却手复为琶。

纵不神仙将相,但遇江山风月,流落亦为佳。岂意有今日,侧帽数哀笳。

68

水调歌头 题友人词并示方邺大匡

脱帽即擪笛,辍洗便弹筝。千金教得乐部,坐此得狂名。

每叹英雄作事,万象雪中鸿爪,一过已忘情。倏忽谢歌舞,寂寞掩柴荆。

新词句,真磊落,太纵横。我作致师乐伯,摩垒更靡旌。

爽若并州快剪,又若短兵狭巷,杀贼不闻声。举以示二子,大笑绝冠缨。

5

水调歌头 赠西陵周勿

拍手唱铜斗,蹋地舞回波。世间穷达有命,扰扰若之何。

收罢百钱帘下,雨后一街人少,客有猎缨过。仆病坐磨蝎,君丑类鸡窠。

如箕舌,皤其腹,口悬河。眼中只爱绿帻,谁解爱青娥。

颇怪丈人痀偻,却恐舍人居謈,戏语莫相呵。绝倒黄幡绰,抚掌敬新磨。

19

水调歌头 留别澹心即用来韵

离别亦常事,惆怅慎毋然。归舟一路弄笛,吹裂水中天。

犹记吴趋坊后,再到惠山松畔,两地酒如泉。不久聚花下,小别向风前。

白翎雀,鸡叫子,想夫怜。岐王空宅,旧日法曲散如烟。

君有龙文百轴,近作小词一卷,千载定流传。早觅贺怀智,亟付李延年。

20

水调歌头 送侯叔岱之彭城

酒罢忽不乐,结束挽强弓。彭城此去苍莽,水蓼满陂红。

戏马台边骋望,下有河流似弩,混混尽鱼龙。吾意欲起舞,屈指几英雄。

斜阳恨,关山影,一杯中。袁曹刘项,付与烟草没孤鸿。

莫管千秋閒事,休误一生作达,笳吹竞西风。盼盼去已久,明月小楼空。

54

水调歌头 赵北口作

忽复出门去,万事总由天。难忘只有烟水,永不罢相怜。

此地燕南赵北,尽日黄尘白草,那抵旧溪山。讵料故乡景,陡落笋舆前。

鄚州镇,大沽口,水云宽。空明浩淼,碧筱红蓼满汀湾。

也有鱼羹莲米,安得笛床茶臼,水阁两三间。卧听吴娘橹,带暝唱歌还。

57

水调歌头 庚申五日

又是女儿节,何处贳香醪。艾装碧虎闪烁,与汝复相遭。

回忆家乡此际,不少痴儿騃女,綵鹢绣旗摇。蹙起一川雪,崩落半空涛。

渚宫远,沣水阔,恐难招。古来陈事何限,细数总今朝。

楚国湘累自苦,齐国薛君自乐,一笑等鸿毛。我自饮我酒,卿自读卿骚。

13

水调歌头 题毛会侯戴笠垂竿小像

水色绿如鸭,又似乍磨铜。靴纹细浪忽起,飒飒夹溪风。

数里江村茆屋,一带芦汀蟹舍,下遍钓鱼筒。云作蔚蓝缬,衬以晚霞红。

燃楚竹,炊香糯,五湖东。新来溪友堪讶,乃是大毛公。

赢得罛师拍手,汝有金貂玉佩,讵是绿蓑翁。笑起唱铜斗,馀响落蛟宫。

91

水调歌头 渡长荡湖望三茅峰

我住太湖口,四面匝烟鬟。周回萦青缭黛,中托白银盘。

且纵龙宫一苇,耕破琼田万亩,笑傲水云宽。篷背唱铜斗,沙尾辨金坛。

雪浪吼,大鱼出,矗如山。茅家兄弟笑我,前路足风湍。

君自骖鸾翳鹤,我自骑鲸跨鲤,各自不相关。挥手谢之去,吹笛弄潺湲。

10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