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词牌名古诗文

洞仙歌 壬子苏城元夕

元宵节近,盼银花火树。暗逐香尘定无数,奈宵来,只是雨雨风风。

偏搅得,好景都无觅处。

今番宜痛饮,属付东君,代把春光略留住。试问百年中,一点韶华,能禁得,几回孤负。

酒醒后,微听柳梢头,却是一声声,不如归去。

13

洞仙歌

重湖叠嶂,听笙歌缭绕。处处春来闲花草。竟留他、北宋南渡天王,赏湖山、忘却旧时丰镐。

杭州新度曲,桂子荷香,君臣不顾朝廷小。且相从堤畔,钓叟莲娃,行乐事、全无昏晓。

任牵动、长江万古愁,险将那西湖,等闲送了。

63

洞仙歌 琴南以亡友吴竹虚画墨桃小幅见贻,拈此寄答,并邀同作,好谱山阳一笛也

阮郎归去,怅浓春瞥逝。缥缈仙源路无际。剩年年、寒食如墨春阴,吹碎雨、点点替人弹泪。

一枝和梦寄。试问情深,潭水泠泠浅还未。懒更赋题红,爇瓣心香,怕唤起、吟魂憔悴。

倘暗里、有时蝶飞来,便稳抱花须,也和愁睡。

95

洞仙歌 中秋二夕,潜岳留饮,同序仔、干夫、寻千、分虎分调

中秋过了,候波潮消息。我亦扁舟趁风色,有故人、携手共剪疏灯,拚醉倒,便不看潮也得。

子城凉月近,作意窥檐,一片秋声恰吹入。记莺边折柳,蝉底怀人,又听到、南鸿一一。

纵不饮、高眠亦何妨,但辜负相逢,今宵可惜。

35

洞仙歌 文君当垆

门前柳色,浸入罗衣碧。斜倚垆边倒金液。最消魂、更拔剔火金钗,钗欲坠,犹自新妆半额。

往事成陈迹,沽肆琴台,化作寻常酒家宅。旧日笑春风,娇眼难醒,柳花碎、也无人惜。

思恹恹、已作白头吟,甚问询、离恨茂陵病客。

40

洞仙歌(忆别)

云窗雾阁,尘满题诗处。枝上流莺解人语。道别来、知否瘦尽花枝,春不管,更遣何人管取。

平生鸥鹭性,细雨疏烟,惯了江头自来去。不见鹊桥边,只为隔年,翻赢得、年年风露。便学得、无情海中潮,纵一日两回,如何凭据。

41

洞仙歌 题南湖华隐楼图

嫩寒三九,看玉梅微唾。记得徐娘旧庭宇。奈粉奁零落,香椀飘残,风乍紧,卷了半湖春去。

翠楼人已渺,紫玉烟沉,暮雨朝云更何许。蜗蚀壁间题,邻笛悠扬,空惆怅、花前俊侣。

剩几树、衰杨乱啼鸦,忍卷里重寻,相思千缕。

4

洞仙歌 秋日独游某氏园

一晌闲缘借。便意行散缓,消愁聊且。有花迎径曲,鸟呼林罅。

秋光取次披图画。恣远眺、登临台与榭。堪潇洒。奈脉断征鸿,幽恨翻萦惹。

忍把。鬓丝影里,袖泪寒边,露草烟芜,付与杜牧狂吟,误作少年游冶。

残蝉肯共伤心话。问几见斜阳衰柳挂。谁慰藉,到重阳,插菊携萸事真假。

酒更贳、更有约、东篱下。怕蹉跎霜讯,梦沈人悄西风乍。

35

洞仙歌·题云窗授律图1925

尘飞不到,甚云閒如我。放鹤归来见深坐。有松岚合并,幽涧鸣泉,风动处、依约宫商迭和。

一邱聊复尔,桐帽棕鞋,随分商量到清课。远致属岚家,淡墨溪山,君知否、个中薪火。

蚤点检、秋期记兰荃,便袅尽炉烟,付它寒锁。

26

洞仙歌 梦江南

作者:徐灿(清代)

霜寒夜悄,叹韶华一瞬。往日闲愁料难尽。而今无计,且凄雨怜云,江南信,知道梅花远近。

残灯窥短梦,梦也无多,消得啼鸟恁淩迸。展转不成眠、却怨东风,吹春到、与愁相竞。

纵桃李、贪娇也须知,近日者、眉儿不堪倒晕。

85

洞仙歌 梦女伴

作者:徐灿(清代)

月昏灯晕,向鸳鸯衾底。行尽江南数千里。见绿窗、女伴笑靥迎人,低宝髻,斜倚瓶花小儿。

问羁人邸舍,风雨钟残,可忆吴门旧烟水。侬道九回肠、夜夜乡关,幸画舫、今朝归矣。

正红袂、分花喜还疑,怕者度、相逢又成梦裹。

14

洞仙歌 夏夜憺园隔水闻笛

灯青凤胫,正参差齐点。屈戍玲珑带愁掩。恰濛濛、天水浸赤阑桥,人不寐,梦到空园偏魇。

笛声何处响,乍有还无,似在荷深那边槛。隔水倍清苍,竹脆弦轻,更潭子、鸭头新染。

才摹得风前不多声,又撺入伊州,小秦王犯。

20

洞仙歌 澹心园次梁汾问波灵本偶集寄畅园听小奚度曲坐有话水榭姬人近事者因并及

嫩晴天气,坐水明楼畔。三叠泉声诉幽怨。霎然间、山半冷翠飞来,君莫去,且棹银船消遣。

玉鳞微动处,红绶双衔,隐隐歌丝逗帘幔。半阕小秦王,入破方才,珠千颗、撒来成串。

又谁话当年杜秋娘,觉雁柱添愁,声声都换。

63

洞仙歌 西瓜

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

夜深呼碧玉,同倚阑干,月色荷香两清绝。笑问破瓜无,此夜琼浆,须怜取、寸心长热。

见手揽金刀细沈吟,悄不觉红潮,早堆肌雪。

35

洞仙歌 戊申上元阴雨示桢百云臣青际

春阴春雨,把碧天偷换。赢得情思冻云懒。料高楼、小市火树银花,都不见,有也无人寻玩。

狂朋应似我,手撚玉梅,低叹心头旧愁满。早瞢腾孤睡,笑逐钿车,人影乱、拾得遗钗一半。

更灯灺鸡鸣梦回来,空斜压衾窝,孜孜细看。

88

洞仙歌 善权洞

天风忽下,劈破青红茧。夸父愚公费裁剪。看千螺倒矗,万笏斜垂,铺碧藓,一屋闲云自键。

玲珑光上下,一串银房,偏借虚空累层甗。洞底洞还生,下有泉鸣,声声乱、云中鸡犬。

只石怕春寒悄无人,却走入墙阴,化成雷篆。

90

洞仙歌 从楞伽上方塔后觅径下坡过前村观剧

晴峰乱矗,似丛丛春笋。贴向吴天翠无尽。映澄湖、几幅纯绿柔蓝,纷织处,烟际渔榔隐隐。

断崖横塔后,扪葛攀萝,私路萦纡细如蚓。村鼓正喧阗,赛火成围,雏伶唱、消魂院本。

讶蓦地飘飘绿杨丝,乍小露墙头,一群红粉。

67

洞仙歌 题采芝图为顾卓侯赋

苍皮黛鬣,滴金膏丹溜。下结千龄赤芝秀。有先生、杖挂长柄葫芦,篮子内,百本木华红绣。

㗳然云水兴,瓢笠随身,炼术餐霞老岩窦。戏斸茯苓归,封寄轩辕,雷文篆、形如鸟兽。

笑多事商颜四先生,同溺过儒冠,一般皓首。

53

洞仙歌 催妆词为宋念功赋 念功彭氏婿

中朝枢府,矗红墙翠瓦。年少郎君况淹雅。看今宵、井络不见天彭,刚一笑,已向人间下嫁。

铜舆声渐近,百盏晶笼,映得天街不曾夜。尚有好心情,栏角沈吟,故意看、西山娇冶。

也不是萧疏爱看山,要选个遥峰,小眉边画。

25

洞仙歌 龙理侯纳姬秦淮词以赠之

银床滑簟,碧阴阴秋水。昨夜簪头喜蛛缒。算青溪、红板艳粉浓蛾,娘尤小,第一南朝殊丽。

江潮轻打桨,船近枞阳,恰恰乔公旧乡里。匿笑语檀奴,斗帐樱桃,祝蜥蜴、早添怀里。

也不枉人间唤乘龙,看紫贝霞绡,海天无二。

70

洞仙歌 途次曹县

河流浩淼,去黏天无岸。白草黄沙古曹县。问居人、谁是僖负羁妻,谁惜我,十载蓬科未转。

一鞭官渡口,飒飒西风,落照昏鸦太零乱。叹息旧繁华,往事还非,眢井畔、兔葵开遍。

访昔日东平故侯家,怅绣戟牙幢,一时都换。

84

洞仙歌 上巳后五日游吴门观音山

红船绿浪,雁翅排将遍。早有香车俟春岸。内家妆、谁要小凤帘垂,和弱柳,斗取腰身纤软。

麝裙飘碧磴,艳粉群群,尽倚晴峦谱幽怨。脉脉祝空王,掷眼儿郎,愿岁岁、幡前长见。

又语悄风微怕莺知,早杏脸潮生,碎挼花瓣。

10

洞仙歌·城头画角

城头画角,报横江舻舳。

催上扁舟五湖曲。

怪刍尼噪罢,蟢子飞来,重携手也算天从人欲。

红墙开窔奥,转入回廊,小小窗纱拓金屋。

随意楚台云,抱玉挨香。

冰雪净素肌新浴。

便归触帘旌侍儿醒,只认是新凉,拂檐蝙蝠。

27

洞仙歌·韶光最好

韶光最好,甚眉峰长聚。

相劝乘船漾南浦。

盼海棠簪后插到茶蘼,同梦里又是楝花风雨。

桥东芳草岸,胜乐游原,勾队争看小蛮舞。

雀舫曳疏帘,蛛网浮杯,但日日鸾箫吹度。

听唱遍青春蓦山溪,待拆了歌台,放伊归去。

41

洞仙歌·三竿日出

三竿日出,爱调妆人近。

凫藻熏炉正香润。

看樱桃小注,桂叶轻描。

图画里只少耳边朱晕。

金簪二寸短,留结殷勤,铸就偏名有谁认。

便与夺鸾篦,锦髻梳成,笑犹是,少年风韵。

正不在相逢合欢频,许并坐双行,也都情分。

93

洞仙歌·花糕九日

花糕九日,缀蛮王狮子。

圆菊金铃鬓边媚。

向闲房密约,三五须来,也不用青雀先期飞至。

恩深容易怨,释怨成欢,浓笑怀中露深意,得个五湖船,雉妇渔师,算随处可称乡思。

笑恁若伊借人看,留市上金钱,尽赢家计。

8

洞仙歌·隔年芳信

隔年芳信,要同衾元夕。

比及归时小寒食。

怅鸭头船返,桃叶江空,端可惜误了兰期初七。

易求无价宝,惟有佳人,绝世倾城再难得。

薄命果生成,小字亲题,认点点泪痕犹裛。

怪十样蛮笺旧曾贻,只一纸私书,更无消息。

82

洞仙歌·苹洲小棹

苹洲小棹,约兜娘相共。

岂意钱塘片帆送。

逢故人江上,一路看山,宁料我过了恶泼灵洞。

东瓯城下泊,孤屿中流,明月秋潮夜来涌。

此际最消凝,苦忆西楼,想帘底玉钩亲控。

舍旧枕珊瑚更谁知,有泪雨烘干,万千愁梦。

34

洞仙歌·萧郎归也

萧郎归也,又烧灯时节。

白马重嘶画桥雪。

早青绫幛外,含笑相迎,花枝好绣上春衫谁襭。

十三行小字,写与临摹,几日看来便无别。

排闷偶题诗,玉镜台前,浑不省窃香人窃。

待和了封题寄还伊,怕密驿沉浮,见时低说。

62

洞仙歌·行舟已发

行舟已发,又经旬调笑。

不算匆匆别离了。

奈飞龙骨出,束竹肠攒,月额雨持比泪珠差少。

罗囊针管就,络以朱绳,淡墨疏花折枝袅。

中有锦笺书,密嘱归期,道莫忘翠楼烟杪。

枉姑负,刘郎此重来,恋小洞春香,尚馀细草。

26
古文诗经

推荐诗人

  • 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详细)

  •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详细)

  • 屈原

    屈原(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详细)

  •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详细)

  •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浩然,少好节义,...(详细)

  • 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详细)

  •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详细)

  •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详细)

  •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详细)

  •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详细)

  •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详细)

  • 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详细)

  • 李煜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详细)

  •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详细)

  • 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详细)

  •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详细)

  •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详细)

  • 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详细)

  •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详细)

  •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详细)

  • 李贽

    李贽(1527~1602),汉族,福建泉州人。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李贽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详细)

  •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详细)

  • 徐渭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详细)

  • 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详细)

  •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详细)

Copyright © 2024 gwsj.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古文诗经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68283号